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筛选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分子标记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大鼠重度肺动脉高压形成相关的基因和通路。

方法

采用左肺切除+野百合碱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SD大鼠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取术后注射野百合碱1、3、5周大鼠各8只分别命名为M1、M2、M3组,另取正常大鼠8只命名为C组。对各组大鼠右肺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同时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

结果

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建立成功,各组平均肺动脉压力如下:C组(28.6±3.0) mmHg(1 mmHg=0.133 kPa),M1组(38.9±3.3) mmHg,M2组(50.8±3.9) mmHg,M3组(51.5±3.5) mmHg。M1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M2组明显高于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M3组明显高于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3组与M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经转录组测序筛发现内皮细胞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基因在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早期出现下调(q<0.005),而在后期出现上调(q<0.005),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基因在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早期出现上调(q<0.005),而在后期出现下调(q<0.005)。在中晚期肺动脉高压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主要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黏附斑激酶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

结论

本实验提供了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转录本信息,为中晚期肺动脉高压机制的探索提供了线索,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的分子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排除了各种器质性疾病后疑诊为VVS的患儿146例,男54例,女92例,年龄(11.5±3.2)岁,由专人负责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行HUTT,其中包括基础HUTT(BHUTT)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HUTT(SNHUTT)。根据结果分为HUTT阳性组(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川崎病组和对照组。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作为川崎病组,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岁。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川崎病组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33例,其中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2.0岁
期刊
目的比较抗人体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F)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效应。方法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59例儿童再障,其中重型再障、极重型再障和依赖输血的非重型再障分别为34例、12例和13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TG-F组(30例)、R-ATG组(29例),动态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变化。采用非参数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