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与农户经济效益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从理论层面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发展与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从实践层面揭示影响规律,思考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带来的返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发展降低了农业采购、生产、经营、营销等环节的交易成本.中国和美国样本实证显示,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对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的加深,对农户经济效益的影响越发明显.总体看,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合将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在大部分农民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同时,部分农民可能因贫困线标准拉高、内生动力不足、对互联网资费过于敏感、"马太效应"等问题继而面临返贫的风险.
其他文献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能对相关婚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城市、镇、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借鉴经济学常用的"贡献率"概念,通过分因素贡献率比较分地区(城市、镇、农村)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人口总体晚婚的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社会活动参与和生理健康水平,由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破裂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解决老年人口心理健康问题和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重要内容.此外,家庭因素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在控制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变量的前提下,利用多元线
文章使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理论框架下,构建Probit、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等模型研究市场潜能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对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提高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市场潜能每增加一个单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提高2.5%。为了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以地理中心度这一不随时间变动的客观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市场潜能对于流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集多种风险要素于一体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世界各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发起的一场全球"统考".在此次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发挥了关键性治理作用,而其中蕴含的就是"整体性治理"思想,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心与关键,是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第一道屏障.透过整体性治理视角,可以发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在思维理念、主体构成、运行机制、手段和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碎片化问题.为
针对大城市里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CLDS2016)以及与劳动力匹配的城市规模数据考察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
虽然保理合同已经在《民法典》合同编典型化,但既有规范没有延伸至处分和责任层面等基础法律关系.作为通说的买卖说不符合优先权体系规范,保理合同的法律性质需要重新界定.保理优先权体系是《民法典》担保功能主义的产物,决定了保理具有信贷担保性质.保理合同是融合借款、担保、委托合同要素的框架合同,各要素通过条件关系和主从关系实现连接.保理合同是应收账款债权变动的法律原因,其典型化带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双重变革,会对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学的文化转向带来了范式意义上的革新.但是如果将文本诠释的分析路径推向极致,则有可能落入一种"装饰社会学"的陷阱,即过度的理论主义与现实世界相割裂;解构的方法论阻碍了研究结论的互鉴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为了批评而批评的倾向则使得学者疏于考察文化的现实效力.对文化转向的"装饰社会学"批评分别涉及行动者如何形塑自身的个体文化、个体文化如何聚合形成公共文化以及公共文化如何影响行动者三个基本问题.为了避免落入"装饰社会学"的陷阱,文化社会学者可以通过借鉴现象学和认知社会学的相关成果,以挖掘文化的形成机制;通过计算社
国外称谓语①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表达和称谓语系统下的理论开发。学者们从观察称谓语系统中的语言与社会互动角度出发,发现并建立称谓语的系统性运作理论。语用学、语义学、文化学、社会学理论被引入称谓语的研究,发挥了解释称谓语使用的作用。围绕称谓语理论的开发、讨论、质疑和验证而展开的研究、寻找称谓语系统自身的表达性理论、以开放的态度多样性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是国外称谓语研究突出的特点。
20世纪以来,社区基金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地方公共事务治理变革的显著标志.现有社区基金会的研究主要偏向模式或运动的二分论,忽视社区基金会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解决地方公共事务问题的治理本质,对于理解全球社区基金会演化的内在逻辑语焉不详,更缺少足够有力的解释.因此,需要超越模式与运动的二分法,重新理解全球社区基金会的历史演进及其逻辑进程,即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跨部门合作治理框架.社区基金会的这种治理形式需要地方政府的权力转移、跨部门的要素整合,进而实现地方公共服务治理之道.对全球社区基金会的分析表明,跨部门合作治
在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城市社区居委会既是国家权力的代理人,又是居民利益的代言人;它既要代表国家行使好权力,又要代表居民维护好他们的权利。居委会具有的双重角色和双重职能,使其处于国家和社会的“夹缝”之中。与此同时,居委会还要动员社区的多元主体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来。在双重角色张力和多维治理面向中,城市社区居委会如何运用适宜的政治技术进行调处,从而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就成为当下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