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云检测方法

来源 :测绘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2004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Fmask云检测结果作为标记样本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实现云检测。在仅利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前提下,本文方法的云检测总体精度达到87.65%,高于Fmask的86.92%,而且单景Landsat 8影像的识别用时18 s,远低于Fmask的72 s,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另外,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表土地覆盖类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是一个通用性强的算法,为进一步的遥感应用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3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趋势进行研究,结合绿色生态屏障区动态监测重点内容与特征要求,融入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形成“空天地物人”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动态监测体
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将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水汽高度分布复杂的特点,本文利用2010—2014年GGOS Atmosphere T_m格网数据和地表高程数据建立T_m垂直递减率函数,进而建立一种顾及T_m垂直递减率变化的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新模型(QTm模型)。此外,利用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和GGOS Atmosphere T_
新时代《人民日报》的典型报道在聚焦基层人物、贯彻平民视角、强化生活叙事、创新媒体互动四个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在符合其政治要求和媒体定位之上,努力推出了一系列贴近
融媒体时代,面对突发事件,党报是否天然就要“慢半拍”?其实并非如此,在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中,大众日报发挥融媒体优势,通过报、网、端、微等各种平台,采用文字、视频
2021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推出“沉浸式”报道《听会》,借助创新技术将人民大会堂新闻场景重构,创造了每个受众都可感知的第二新闻场景,通过“5G+8K”的应用,实现了会场内外实时
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任务呈现出高密度、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做好航天新闻报道是当前新闻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以建设性新闻核心理念为逻辑起点,提出面向未来视野加强
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媒体现场记者通过5G+AI等技术手段实现“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实践:5G穿戴式设备、AI智能剪辑等新技术应用在现场报道中,对现场报道方式和
行业报道若想摆脱工作性强之不足,让报道出彩,就要多跑现场,扎根基层,吃透下情,从寻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新闻真正的“闪光点”,采写出新闻性强的好报道。
植被的覆盖程度是造成雷达影像失相干的重要因素。通常,在森林等植被覆盖严重的地区,相干性相对较低,而在城市等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相干性较高。本文基于201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相干性,建立线性回归和幂函数回归模型,并利用两种模型预测该地区2016年的相干性,最后通过F分布检验及残差分布比较两者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幂函数模型
黄河三角洲湿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可为有关部门制定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05、2009和2019年三时相黄河三角洲入海口周边,以及东营属地内黄河沿岸的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分析编码的变化判别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转移情况,从而进行湿地变化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005—2009年湿地总面积减少了437 km~2,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