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同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校应树立“科研立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从教师需要和学校发展出发,不断引领教师在科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依托研修,让教师在团队中成长
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开展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将逐步替代传统型组织。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教师的研修,开展整体推进式、分层发展式、团队帮带式、专业引领式等研究学习。深入开展“做魅力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学生欢迎的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文化内涵。
1.整体推进,全员培训
学校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研修形式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活动。“新课程”与“学科专题”培训则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关注教学问题,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讨,倡导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共长,以“青蓝工程”、“同伴互助”、“教师论坛”等形式为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便捷、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分层研修,加速发展
(1)骨干教师团队研修: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先导小组,上好引路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透理解,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骨干教师更要在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我,学习先进经验和理论,在研中学,在学中悟,注重自身内涵的不断提升,在学科引领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为组内教师服好务、做好指导工作。
(2)“青蓝工程”帮带研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扎实开展“青蓝工程”,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相关考核制度。青年教师撰写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指导老师尽心尽责,做好带教工作,使青年教师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都能得心应手。
(3)专业引领研修:在学校骨干团队的引领下,同时通过聘请有关学科教研员到学校做讲座,指导研修活动等,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困惑,为他们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我校教师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二、依托写作,让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叙事研究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学校建立和完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通过“反思”,真正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研究,使教科研回到教师手里,让教师在不断“实践加反思”中提高和发展。
虽说教学故事每天都发生于我们的周围,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去发现、去撰写,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写作,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具体案例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写作,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①提出数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要求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两月撰写一篇心得,上不封顶,篇幅可长可短。②搭建写作平台。学校采用例会交流、推荐发表、组内研讨、等多种途径搭建写作研究交流平台,展示叙事研究成果,有效调动了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积极性。
广大教师对写作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随着叙事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教学工作思考的多了,交流的多了,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的多了,主动写作的多了。
三、依托研究,让教师在对话和行动中发展
“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修正行动”。学校坚持教研结合,不断整合、优化教科室职能作用,推进了教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强化研究,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自我。
1.开展专题研讨
学校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研体系的基础上,实行专题研讨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尤其是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落实,真正把教研的过程变成教师集体研究、成长的过程。学校建立了每周一小时教研组活动制度,每周四下午四点至五点为教研活动时间。各组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感悟与困惑,提前一周确定研讨活动主题。其间,组内教师查阅文献资料、请教他人、实践探讨,为活动做充分准备。活动中,教师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如果问题尚未解决,下次继续研究。这样,教师人人参与,次次研有所获,实现了以小主题做大文章,让教师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
2.倡导微型研究
学校注重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工作的结合,倡导教师从小处着手,搞微型科研。确立了上好一节课、开展好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育教学活动,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也实现了人人研究、主动研究,自主发展。我们要围绕“课堂实际”,向全体老师征集“教学问题”,使“研究从教学实际的难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力求通过研究使教师与学生收到实效”的出发点最大可能地落到了实处,保证了老师们研究的价值。
3.搞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校内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使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实现了在工作的过程的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高了课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教科研就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添了有力的双翼,给教师带来自信和勇气,带来力量和智慧。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教育这样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对教科研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停息的。
一、依托研修,让教师在团队中成长
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开展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将逐步替代传统型组织。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教师的研修,开展整体推进式、分层发展式、团队帮带式、专业引领式等研究学习。深入开展“做魅力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学生欢迎的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文化内涵。
1.整体推进,全员培训
学校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研修形式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活动。“新课程”与“学科专题”培训则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关注教学问题,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讨,倡导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共长,以“青蓝工程”、“同伴互助”、“教师论坛”等形式为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便捷、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分层研修,加速发展
(1)骨干教师团队研修: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先导小组,上好引路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透理解,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骨干教师更要在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我,学习先进经验和理论,在研中学,在学中悟,注重自身内涵的不断提升,在学科引领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为组内教师服好务、做好指导工作。
(2)“青蓝工程”帮带研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扎实开展“青蓝工程”,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相关考核制度。青年教师撰写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指导老师尽心尽责,做好带教工作,使青年教师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都能得心应手。
(3)专业引领研修:在学校骨干团队的引领下,同时通过聘请有关学科教研员到学校做讲座,指导研修活动等,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困惑,为他们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我校教师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二、依托写作,让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叙事研究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学校建立和完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通过“反思”,真正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研究,使教科研回到教师手里,让教师在不断“实践加反思”中提高和发展。
虽说教学故事每天都发生于我们的周围,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去发现、去撰写,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写作,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具体案例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写作,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①提出数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要求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两月撰写一篇心得,上不封顶,篇幅可长可短。②搭建写作平台。学校采用例会交流、推荐发表、组内研讨、等多种途径搭建写作研究交流平台,展示叙事研究成果,有效调动了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积极性。
广大教师对写作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随着叙事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教学工作思考的多了,交流的多了,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的多了,主动写作的多了。
三、依托研究,让教师在对话和行动中发展
“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修正行动”。学校坚持教研结合,不断整合、优化教科室职能作用,推进了教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强化研究,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自我。
1.开展专题研讨
学校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研体系的基础上,实行专题研讨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尤其是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落实,真正把教研的过程变成教师集体研究、成长的过程。学校建立了每周一小时教研组活动制度,每周四下午四点至五点为教研活动时间。各组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感悟与困惑,提前一周确定研讨活动主题。其间,组内教师查阅文献资料、请教他人、实践探讨,为活动做充分准备。活动中,教师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如果问题尚未解决,下次继续研究。这样,教师人人参与,次次研有所获,实现了以小主题做大文章,让教师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
2.倡导微型研究
学校注重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工作的结合,倡导教师从小处着手,搞微型科研。确立了上好一节课、开展好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育教学活动,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也实现了人人研究、主动研究,自主发展。我们要围绕“课堂实际”,向全体老师征集“教学问题”,使“研究从教学实际的难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力求通过研究使教师与学生收到实效”的出发点最大可能地落到了实处,保证了老师们研究的价值。
3.搞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校内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使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实现了在工作的过程的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高了课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教科研就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添了有力的双翼,给教师带来自信和勇气,带来力量和智慧。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教育这样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对教科研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停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