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灌话的性质及其归属

来源 :方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bul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讨论的全灌话是指,广西桂林市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四县境内以各县城话为代表的通用交际语,即兴安话、全州话、灌阳话、资源话.其突出的语音特点主要有两条:第一、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浊音声母,或逢塞音塞擦音今读不送气清音,与湖南湘语相同.第二、声调整体上与西南官话一致,古清上和次浊上归上声,全浊上归去声.去声今读不分阴阳,入声今读一般归阳平;调值同于或近于桂林等官话.学界传统将全灌话划归湘语,主要依据就是第一条,至于第二条认为那是受桂林等西南官话影响所致.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全灌话应属西南官话,其主要依据就是上列第二条,至于第一条认为那是受湘语影响的结果.也有持西南官话论者提出是官话转用的观点,但对其特点没做出应有的解释.我们认为全灌话是当地人学习桂林等西南官话的结果.第一条是学习西南官话时母语方言干扰带来的,第二条是官话固有特点的保留.并对比湘南官话,将全灌话视作跟湖南永州等湘南官话相同的方言.最后顺带说说汉语方言分区标准及相关问题.
其他文献
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重要文件.开展专业建设必须厘清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者制定的依据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活态性和地域性特点,并被赋予了深深的文化历史烙印.因此,非遗的翻译应置于文化翻译的大语境下进行理解和表达.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提炼出等效翻译、文化培土、文化过滤和文化嫁接的非遗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非遗文本进行了翻译尝试.实践证明该非遗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传达非遗文化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非遗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抗疫精神、在科研和实验实习中融入抗疫精神、在学生活动中彰显抗疫精神,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课程思政背景下,为探索符合数学教育实际和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地模式,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宗旨,对基础文化课高职数学教材建设改革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课程思政系统化,分析学情选内容,知行合一重实践,加强数学文化、课后作业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保障,并在调研分析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适合财经类高职院校基础文化课的数学教材,期望对提升当前高职基础文化数学教育质量有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