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USLE的汾河上游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li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汾河上游属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嚴重区,为了给汾河上游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技与数据支撑,基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计算汾河上游土壤侵蚀模数,并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汾河上游最大土壤侵蚀模数为48 117.10 t/(km2·a),平均侵蚀模数为2 781.74 t/(km2·a),侵蚀强度等级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坡度大、植被覆盖度低的有林地、人工及其他草地和耕地,这三者的潜在土壤侵蚀量较大,采矿用地、未利用地、其他林地、园地平均侵蚀模数也较大,应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利用草地、林地和耕地,杜绝乱砍滥伐、不合理矿山开采等,尽可能减少人为土壤侵蚀;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侵蚀强度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1 200~2 000 m是土壤侵蚀主要海拔段;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8°~35°坡度范围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严重区域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关键词:土壤侵蚀;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土地利用类型;汾河上游
  中图分类号:S157.1;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11.015
  Abstract:The upstream of the Fenhe River is a serious soil erosion area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data support for soil erosion control,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rational land use in the upstream of the Fenhe River, based on the 2018 land use data, with the help of the revised general soil loss equa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paper calculated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Fenhe River and analyze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oil erosion modulu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Fenhe River is 48 117.1 t/(km2·a), the average erosion modulus is 2 781.74 t/(km2·a) and the areas with higher erosion intensit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soil eros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soil erosion mainly occurs in woodland, artificial grass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s with high altitudes, large slopes and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the potential soil erosion is relatively larger. The average erosion modulus of mining land, unused land, other woodland and garden land is also relatively larger. Land use contr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grassland, wood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used rationally, put an end to deforestation, unreasonable mining, et al. and reduce man-made soil erosion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 the increase in altitude, the 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 firstly increases sharply and then slowly decreases. 1200-2000 m is the main altitude section of soil erosion; the modulus of soil eros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lope. The slope of 8°-35° is the serious area of soil erosion in the watershed and the key area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Key words: soil erosion; general soil loss equation; land use type; upstream of Fenhe River
  土壤侵蚀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受气候变化的驱动[1]。黄河流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截至2018年,黄土高原仍有21.37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2]。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退化、农业减产、滑坡泥石流灾害等,而且导致河道泥沙淤积,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3-4]。汾河上游属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严重区,关于汾河土壤侵蚀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主要集中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强度及面积分布等方面[5-8]。当前,以具有适用范围广、全面考虑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因子、计算简单且精度较高等优点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典型代表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已成为国内外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的有效手段[9-10],如:Mengesha等[11]采用RUSLE、GIS和RS技术对尼罗河上游德姆贝查地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根据土壤侵蚀严重程度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优先级;Prasannakumar等[12]利用RUSLE和GIS生成空间侵蚀图,作为制定环境敏感山区土地规划的有效输入;文雅等[13]采用USLE估算了广东省山区的土壤侵蚀量;胡刚等[14]基于RUSLE,对卧虎山水库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了全面分析;马力等[15]基于USLE原理和3S技术对1997—2015年南京市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监测,建立了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本研究以汾河上游为研究区,采用GIS、RS技术和RUSLE,定量分析汾河上游土壤侵蚀特征,以期为汾河上游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技与数据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汾河上游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流域面积3 884.56 km2,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427.6 mm,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雨热同期,植被具有从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土壤以褐土和浅色草甸土为主。汾河上游是“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北平原生态屏障和山西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汾河上游流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煤炭开采、林木采伐等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使得汾河上游流域成为土壤侵蚀严重区域。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使用数据及来源:2018年汾河上游30 m分辨率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1981—2010年宁武、静乐2个气象站月均年均降水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2011—2018年降水数据源自这2个气象站;2018年汾河上游30 m分辨率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2018年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来源于忻州市政府;土壤颗粒级配(砂粒、粉粒、黏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数据库中国土壤数据集(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1,HWSD)。将所有数据统一重采样为30 m分辨率,以便于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域土壤侵蚀强度
  按照上述方法逐网格计算2018年汾河上游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量,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5]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利用GIS生成汾河上游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土壤侵蚀强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西南部及河流两岸的山地丘陵,而西北管涔山和中部汾河沟谷地区土壤侵蚀强度较低。
  汾河上游最大侵蚀模数达48 117.10 t/(km2·a),平均侵蚀模数为2 781.74 t/(km2·a)。由表2可知,汾河上游流域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 583.46、939.07、548.40、372.48、370.21、70.94 km2,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76%、24.17%、14.12%、9.59%、9.53%、1.83%,其中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1 362.03 km2、占总面积的35.07%,表明汾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以中度以下为主。上述结果与王晓慧等[26-27]对中阳县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差异
  利用GIS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参数,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耕地、有林地、人工及其他草地面积较大,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在3类主要地类中,人工及其他草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其次为耕地,最小的是有林地,分别为4 829.97、1 791.64、1 293.60 t/(km2·a);采矿用地、未利用地、其他林地、园地虽然平均侵蚀模数也比较大,但是土壤侵蚀面积相对有限,土壤侵蚀总量相对较小。
  3类主要地类间土壤侵蚀强度差异明显(见表4)。耕地土壤侵蚀强度主要集中在中度及以下,其面积占比达89.19%;有林地以微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占比为70.52%;人工及其他草地微度侵蚀面积占比为33.28%,中度及以上的面积占比为50.51%。
  综合分析各地类的面积、平均侵蚀模数、土壤侵蚀强度可知,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强度密切相关,应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利用草地、林地和耕地,杜绝乱砍滥伐、不合理矿山开采等,尽可能减少人为土壤侵蚀。
  2.3 不同地形条件的土壤侵蚀强度差异
  根据汾河上游的海拔范围,分为<1 200、1 200~1 400、1 400~1 600、1 600~1 800、1 800~2 000、2 000~2 200、2 200~2 400、>2 400 m共8个海拔段,利用GIS将土壤侵蚀栅格图层与之进行空间叠加、分段统计,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流域内土壤侵蚀与海拔密切相关,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侵蚀强度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海拔1 200~2 000 m各海拔段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 149.22、3 063.93、3 002.45、2 772.40 t/(km2·a),均属中度侵蚀,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海拔段;海拔1 200 m以下、2 000~2 200 m和2 200~2 400 m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158.30、1 728.69、503.97 t/(km2·a),属轻度侵蚀;海拔2 400 m以上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39.16 t/(km2·a),属微度侵蚀。
  根据汾河上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将坡度分为6级,利用GIS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面积、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见表6。可以看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逐渐增大,从最小值738.71 t/(km2·a)增大到最大值4 829.56 t/(km2·a);土壤侵蚀面积随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坡度为8°~15°的面积最大(1 443.02 km2),占流域面积的37.15%;坡度为0°~25°的侵蚀量随坡度增大持续增加,大于25°后侵蚀量大幅度减小;坡度为15°~25°的侵蚀总量约为422万t/a,约占流域侵蚀总量的39%;坡度为8°~35°的土壤侵蚀量約占流域侵蚀总量的87%,是土壤侵蚀治理的主要对象,应从改变微地貌角度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3 结 论
  基于RUSLE模型,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汾河上游土壤侵蚀模数,并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汾河上游最大土壤侵蚀模数为48 117.10 t/(km2·a),平均侵蚀模数为2 781.74 t/(km2·a),侵蚀强度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差异较大,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坡度大、植被覆盖度低的有林地、人工及其他草地和耕地,采矿用地、未利用地、其他林地、园地平均侵蚀模数也较大,应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利用草地、林地和耕地,杜绝乱砍滥伐、不合理矿山开采等,尽可能减少人为土壤侵蚀;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侵蚀强度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1 200~2 000 m是土壤侵蚀主要海拔段;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8°~35°坡度范围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严重区域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随着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要素的改变,土壤侵蚀因子发生着动态变化,此外,研究区气象站点有限,降雨侵蚀力因子计算精度有待提升,土壤数据比例尺较小等,所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可使用卫星遥感降雨数据产品,布设小流域控制站和坡面径流场等,开展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及土壤流失量等常年持续性观测,以提高土壤侵蚀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等的计算精度。
  参考文献:
  [1] 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J]. Science, 2004, 304(5677): 1623-1627.
  [2] 水利部.2018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EB/OL].(2019-08-20)[2019-10-25].http://www.mwr.gov.cn/sj/tjgb/zgstbcgb/201808/ t20180828_1046399.html.
  [3] 薛天翼,王红亚.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运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7): 890-900.
  [4] 刘婷,邵景安.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强度模拟[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4): 669-683.
  [5] 解蕾,袁春,周伟,等.山西省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7): 598-600.
  [6] 党星海,孙雅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下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量估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25):13-17.
  [7] 周日平.黄土高原典型区土壤保持服务效应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9,31(2):131-139.
  [8] 杜轶,郭青霞,郭汉清,等.汾河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4):44-51.
  [9] 李宏伟,郑钧潆,彭庆卫.国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增刊1):183-185.
  [10] LIU B Y, NEARING M A, SHI P J, et al. Slope Length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0, 64(5): 1759-1763.
  [11] MENGESHA Z, MOHAMMED S, MOHAMMEDYASIN D S, et al.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Using RUSLE,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NW Ethiopia[J]. Geoderma Regional, 2018, 12: 83-90.
  [12] PRASANNAKUMAR V, VIJITH H, ABINOD S, et al.Estimation of Soil Erosion Risk Within a Small Mountainous Sub-Watershed in Kerala, India, Using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 and Geo-Information Technology[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2, 3(2): 209-215.
  [13] 文雅,刘晓南,程炯.基于USLE 的广东省山区土壤侵蚀量估算及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112-118.
  [14] 胡刚,宋慧,石星军,等.基于RUSLE的卧虎山水库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8,38(4): 610-617.
  [15] 马力,卜兆宏,梁文广,等.基于USLE原理和3S技术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土壤学报, 2019, 56(3): 1-13.
  [16] PRASANNAKUMAR V, VIJITH H, GEETHA N, et al. Regional Scale Erosion Assessment of a Sub-Tropical Highland Segment in the Western Ghats of Kerala, South India[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1, 25(14): 3715-3727.
  [17] WILLIAMS J R, ARNOLD J G. A System of Erosion-Sediment Yield Models[J]. Soil Technology, 1997, 11(1): 43-55.
  [18] DESMET P J J, GOVERS G. A GIS Procedure for Automatically Calculating the USLE LS Factor on Topographically Complex Landscape Units[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6, 51(5): 427-433.
  [19] MCCOOL D K, FOSTER G R, WEESIES G A.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Factors (LS), Chapter[M].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97:101-141.
  [20] LIU B Y, NEARING M A, RISSE L M. Slope Gradient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4, 37(5):1835-1840.
  [21] 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等.应用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IDRISI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报,2000,14(2): 19-24.
  [22] 鹿晨昱,张琳,薛冰,等.基于GIS的太原市土壤侵蚀定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13, 33(6): 247-251.
  [23] 何莎莎,朱文博,崔耀平,等.基于RUSLE模型的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2): 426-439.
  [24] 张养安,张鑫,江仕嵘.基于GIS与RS的杨凌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异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32(6): 130-133.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8.
  [26] 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中阳县土壤侵蚀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2-448.
  [27] 齐清,王天明,寇晓军,等.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 1-5.
  【责任编辑 张智民】
其他文献
黄河博物馆 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198.00元  《黄河博物馆概览》是针对黄河博物馆进行研究的书籍。黄河博物馆于1955年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单一的展览功能,发展到现在集文物典藏、科学保护、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全书包括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藏品征集与管理等内容,且在附录中收录了黄河博物馆大事记、新馆开馆以来重要参观团队一览表等。全书资料全面,内容翔实
期刊
摘 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地处气候湿润-干旱过渡带,其天然禀赋决定了水资源先天不足且时空分布极其不均,无序用水和气候变化等的叠加影响曾使黄河干流发生罕见的断流现象,未来水资源短缺态势将更加突显,缺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为解决缺水问题,揭示了黄河流域作为湿润-干旱过渡带典型流域,其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阐释了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恢复
期刊
本书编写委员会 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定价:98.00元  水管体制的改革使得水利工程景观已经成为现代水利工程中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随着黄河系统水管体制改革的完成,国家投入巨大的经费也在水利工程管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黄河防洪工程绿化的水准已然成了水管单位治理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更是对周边环境改善和增加黄河风貌的重要举措。《中小型水库加固及生态景观设计实例》一书针对中小型水库加
期刊
红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定价:32.00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母亲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探索西部各民族文化、文学的时代奥秘,对于促进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绚烂与宁静》一书的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
期刊
摘 要:隨着黄河流域下垫面条件、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运用系统思想与方法来研究并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滩与槽的协同治理,成为新时代下游河道治理综合提升的重中之重。在将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划分为3个子系统,即维持河槽基本功能的行洪输沙子系统、保障滩区居民生产生活安全的社会经济子系统、维持滩槽生态环境健康的生态环
期刊
摘 要:针对区域缺水风险以及水资源配置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传统两阶段随机规划与区间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加入鲁棒性优化方法形成区间两阶段随机鲁棒规划(ITSRP)模型,不仅可以用离散的区间数表示水资源配置中的多重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实现模型的最优化目标与系统稳定性,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将该模型应用于吕梁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当模型的鲁棒性因子达到一定值时,不同概率水平下的目标函数值均达到最优,最终得到
期刊
摘 要:厄瓜多尔CCS水电站压力管道具有埋深大、水头高等特点,常规不透水衬砌设计将导致配筋量过高而难以适用。CCS水电站压力管道采用了透水衬砌设计,在对透水衬砌渗流场与有限元结构耦合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内力值计算了衬砌的配筋量。结果表明:在完建与检修工况下,衬砌混凝土自身能够满足应力需要,可不配置钢筋;在正常运行工况下,透水衬砌所需配筋量较小;在水击工况下,衬砌所需配筋量相对较大,为透水衬砌配筋
期刊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尤其是欠缺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生态流域体系,迫切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高度,科学系统地创建生态流域的理论体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总结我国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相关生态流域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生态流域
期刊
摘 要: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气象水文要素的一致性发生了改变,给黄河水资源预测预报带来不利影响。通过采用滑动T检验、滑动F检验、有序聚类分析法、滑动秩和检验法、Mann-Kendall-Sneyers检验法等多种方法,对黄河源区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及年最大洪峰流量等气象水文要素序列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得出黄河源区气象水文序列分别在1989年和2017年前后发生突变。对诊断出的突变点进行均
期刊
摘 要:CCS水电站首部枢纽溢流坝地基为深厚覆盖层,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主要存在坝基渗漏、坝基渗透变形及坝基沉降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基础处理是溢流坝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溢流坝的地质条件特征,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开挖换填和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监测结果表明地基处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首部枢纽;溢流坝;沉降变形;地基处理; CCS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TV221 文献标志码:A  do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