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中微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1989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中微粒水平,初步探讨微粒在PDR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1~ 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的PDR患者54例54只眼(PDR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20只眼(对照组)的玻璃体样本纳入研究。PDR组54只眼中,玻璃体积血(VH)、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既往接受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分别为42、21、17只眼。对照组20只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晶状体完全脱位分别为6、6、2、6只眼。PDR组依据PDR分期、是否发生TRD分为未合并TRD组、合并TRD组,分别为33、21只眼。依据有无VH分为伴VH组、不伴VH组,分别为42、12只眼。根据PPV前3 d是否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分为抗VEGF药物治疗组、未行抗VEGF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7、37只眼。流式细胞仪检测玻璃体样本中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来源(RMP)、血小板来源(PMP)、内皮细胞来源(EMP)和膜表面表达磷脂酰丝氨酸(PS-MP)的水平。两组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DR组患眼玻璃体中RMP水平显著降低,EMP、PM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1、5.064、3.531,P=0.018、<0.001、0.001)。两组患眼玻璃体中PS-M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7,P=0.110)。与未合并TRD组比较,合并TRD组患眼玻璃体中RMP、PM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2.098,P=0.031、0.041)。抗VEGF药物治疗组患眼玻璃体中EMP水平显著低于未行抗VEGF药物治疗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0、-2.499,P=0.015、0.012 )。不伴VH组患眼玻璃体中PMP水平显著高于伴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03 )。

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中EMP、PMP水平升高,可能与视网膜微血管受损有关;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降低EMP水平;VH可能与PMP促凝作用有关。

其他文献
放疗后子宫肉瘤是一种严重的放疗远期并发症,近10余年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放疗后子宫癌肉瘤,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放疗后发生恶性肿瘤的重视。1病历摘要患者59岁,因“子宫颈癌放化疗后5年余,下腹胀痛2个月”于2019年11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患者2014年1月至5月因子宫颈鳞癌ⅡB期行同步放化疗,盆腔外照射放疗23次,总剂量4600Gy,腔内后装治疗6次,总剂量4200Gy。治疗后每半年至1年复查未见异常。2019年9月自觉下腹部胀痛,不剧烈,排便后可缓解。当地医院行超声、CT、MRI检查均提示子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蛰虫丸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周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大黄蛰虫丸治疗组(包括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5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采用链佐脲菌素腹腔注射诱导D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给药6周、12周后取大鼠眼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定性检测及Western blot法定量检测NF-κB、Bax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灌胃6周大黄蛰虫丸治疗组视网膜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