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fox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9-03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中学生语感能力,是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方法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语感。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绿》时,教师以充满喜悦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进行朗读,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梅雨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其次,要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第三,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关于两处景色描写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驶向远处”要读得欢快一些,因为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欢快的心情。读到“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要读得低沉一些,因为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
  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4、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时,本人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初三(1)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初三(2)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表面内容,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含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二、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要指导学生朗读成诵。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醉翁亭记》中关于背诵这篇课文时,第一段可以这样指导识记: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醉翁亭……;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这一组相关联的句子。第二段可以这样指导识记:先是朝暮之景,然后是四时之景。四时之景又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的,最后点出“乐”。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一段景色描写,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三、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摸之后才能提出来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   2、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如《变色龙》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教学时,可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时巧遇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要求把小说的情节续写下去,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组讨论并写出对话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四、抄写、仿写、改写、积累,转化语感
  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的中介环节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如学习了《一双手》,把有关写手的优美的句子、文章搜集起来,让他们看看读读、学学、练练,然后再仿写一篇《妈妈的手》。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反复阅读欣赏领会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五、丰富课外活动,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来培养多说的习惯有条件的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何意义呢?
  1、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是将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2、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 “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语出朱自清《春》)。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就会大大增强,思考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3、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现实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当前的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罗文鑫. 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 2003年02期
  2.《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8月版)
  3.《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有序思维 养成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3-02  有序思维,就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变化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顺序、线索、
期刊
【摘要】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食物和能量,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绿色植物是如何生产有机物的?为什么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要得到答案,就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还要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课从实验计划到实验操作等方面,以实验为主线以求实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技能、提高素养,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5-02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个怪现象:教师教的很苦,学生觉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们的语文教材,同一篇文章,从文字到语言,到篇章结构,到思想内容,再到写作特色,教什么,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创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自身情况出发,说明地理教学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想。  【关键词】地理教学 吸收 人文地理学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6-02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
江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除集中实践环节外,还要求每门省开课程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7-02  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通常分为两个层次:显性目标,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就是课堂上所要讲授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包括定义、定理、公式以及怎样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概念教学和解题教学中所涉及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即为数学能力。二是隐性(素质)目标,如果把课标中的内容细化,可分为情感、态度、价
期刊
由江苏省科委下达,镇江市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的PC—1型模块化工业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通过了省科委主持的鉴定。该PC—1控制器是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国外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加强演示实验对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演示实验教学要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从问题意识这个角度谈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开启带来的活力。分别从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的起跑线、问题意识--交流的契机、问题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点、巧思妙问激活教学、联系生活激发问题、构建问题的沃土等几个方面着手,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深有体会地说明以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激活点,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才能增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精神,才能真正的呈现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