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游戏之门的“魔法”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纲要》的明确要求。我们通过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发现了叩开游戏幽默之门、紧张之门、变化之门和想象之门的数个魔法,如咯吱痒、小丑样、追与跑、捉与藏、快与慢等。这些魔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挖掘出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元素,并能很快地迁移和应用到类似的教学或游戏实践中。
  [关键词] 游戏;音乐活动;游戏元素;应用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主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如何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如何从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中,寻找到实践的落脚点?如何在完成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兼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本文拟以幼儿园音乐活动为例,基于具体的实践和尝试,探讨让音乐更有趣、让游戏更好玩的做法。
  如果“民谣”能够比喻成窝窝头,那么也可以把游戏比喻成“奶油”。当窝窝头抹上金黄、香甜的“奶油”时,孩子会更加喜欢。“好玩”是游戏的生命力。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挖掘游戏元素?如何巧妙地“应用”这些游戏元素叩开游戏之门?我们总结了叩开游戏四重门的若干个“魔法”。
  一、“幽默”的门
  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就是高高地坐在爸爸肩上时的紧张,游戏就是滑滑梯时的旋转和自在,游戏就是与妈妈捉迷藏时的神秘,游戏就是支撑双臂飞起来时的自由与舒展,游戏就是用小草挠痒痒时的异样心情……总之,游戏就是孩子的快乐之源。
  音乐活动中与“笑”有关的元素有:
  魔法1:咯吱痒
  课堂游戏中可以制造给孩子“挠痒痒”的游戏情境,传递一种肌肤接触的别样感觉,如刮刮鼻子,挠挠掌心,咯吱肚子等。这种肌肤短暂接触能给孩子带来笑声与快乐。例如:在传统民谣《摸鸟蛋》的游戏设计中,老师跟随歌词大意和节奏韵律,一手托着孩子的手掌(掌心朝上),另一手用掌心轻轻在幼儿手臂上自下而上滑行。当唱到“鸟窝窝”时,老师用手指轻轻咯吱一下孩子腋窝,孩子乐得咯咯大笑……随着游戏的进行,老师的手又回到幼儿掌心,抓起孩子的手指,数数小鸟蛋,“啊呜”一口吃掉它。
  魔法2:小丑样
  小丑的滑稽和古怪,自然引发孩子的笑。活动中,老师要尝试大胆演绎各种小丑模样,如鼻子嘟嘟小猪样、挤眉弄眼猴子样、东张西望老鼠逃等。例如:在音乐欣赏《草丛中的土拨鼠》游戏演绎中,老师上齿咬住下唇,眼睛上挑,双手模仿土拨鼠小心行进的小丑样;孩子们笑得爽朗,并纷纷主动效仿可爱、幽默的土拨鼠形象,跟随老师快乐游戏。
  魔法3:不平常
  常规的幼儿园生活,使孩子们暂且远离了转圈、摔跤、摇晃、鬼脸等婴儿时的小游戏。然而,正是这些“趣味”元素,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转圈时的“晕乎乎”,摔跤时的“刺激与突变”,摇晃时的“飘忽与自在”,扮鬼脸时的“怪样和可怕”等,都能给孩子带来开心一刻。例如:在民谣《大象鼻子上荡秋千》的游戏中,老师用双臂演绎长长的大象鼻子。当唱到“请您荡秋千”时,老师双手抱起幼儿,随着“唔——”的声音,幼儿在空中顺时针旋转一圈。孩子们惊讶,兴奋,两眼放光,期待着大象伯伯的下一次秋千能够光临自己。
  魔法4:有声响
  音乐课堂中,老师特别营造的自然“声响”容易唤起孩子们的关注与惊奇:老虎的“嗷嗷”声,火车的“轰隆”声,小雨的“沙沙”声,单车的“丁零”声,消防车高声的“呜呜”声,向远处丢球的“呜——嘣——”等,都能给音乐课堂注入幽默的元素。如;在民谣《两只小鸭》的游戏设计中,借助手指游戏的演绎,老师在唱到“亲亲小嘴巴”时,发出了响亮的“嘣”的亲嘴声。特殊的声响瞬间捕捉了孩子的听力和注意,他们的心灵也由此而喜悦。
  幼儿教育中,“松弛说”使幼儿的生活处于动静交替、劳逸互补的有序结构中。幽默是简单的,快乐是永久的。音乐课堂因为有了笑声,孩子会更加专注和投入。
  二、“紧张”的门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如捉迷藏就是反映当时原始人躲藏野兽、保护自身的情形等。音乐课堂中“紧张”游戏情境的创设,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注意力和听力:小狗捉小猫,猎人打怪兽,小手打蚊子,快跑,快逃,捉住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心跳加速,紧张后的放松却是快乐的。
  魔法1:追和跑
  传统的追和跑的游戏,孩子从没玩腻过。中国民谣游戏《丢手绢》,从奶奶的奶奶辈就开始玩,你追我,我追你,至今仍然在快乐地流传着。
  魔法2:捉与藏
  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捉与藏的元素:躲在椅子后面,掌心挡住脸,动物藏在袋子里……例如:在广东民谣《打开蚊帐》游戏设计中,老师用一根食指当成蚊子,飞进另一老师双手伸直合拢的“蚊帐”里。随着歌词与韵律,蚊帐慢慢打开,蚊子轻轻飞舞。当唱到“快点拿把扇来,扑走它”时,扮演“蚊帐”的双手左右快速晃动,并迅速拍掌扑打“蚊子”,而蚊子则迅速“逃命”。
  魔法3:输与赢
  音乐课堂中偶尔还融入竞赛的游戏元素,也能有效制造紧张的氛围。例如:广东民谣《何家公鸡何家猜》的游戏设计中,唱至“何家公鸡何家猜”时,以猜拳决出胜负。赢的小朋友可以刮刮输的小朋友的鼻子,有奖罚的结果更能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
  这些正如霍尔的“复演说”中所提到的以靠猎取动物为生的“未开化阶段”和靠游牧为生的“游牧阶段”。如果我们能发掘并利用好这些魔法,游戏活动将变得趣味横生。
  三、“变化”的门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音乐活动游戏情境的渐变,能使课堂保持一种持久的张力。重复聆听,螺旋递进,静到动,小到大,弱到强……西瓜从小变大,小树慢慢长高,小猫躲在手掌(窗台)后偷看……递进变化,吸引孩子感受与表现。如:在音乐欣赏《草丛中的土拨鼠》游戏情境设计中:调皮的土拨鼠在手掌上行走,慢慢来到鼻子上走步,最后又跳到了椅子上行走。情境的变化,空间的移动,无疑为孩子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   魔法1:快与慢
  音乐速度的突变,也能给孩子带来紧张的“心理”。如:《打开蚊帐》游戏设计中,游戏的后续部分加快了歌曲的速度,蚊子飞得很快,扇子摇得很急,打蚊子的“紧张”使游戏变得更加刺激和好玩。
  魔法2:高与低
  游戏空间的突然变化,同样也使心收紧。飞机飞高了,飞机飞低了;小鸟飞到树上,小鸟来到草地……例如,音乐欣赏《草丛中的土拨鼠》游戏设计中:一群土拨鼠从高高的坡上,吱溜一声,滑滑梯了……(幼儿双手上举,模仿滑滑梯的下行路线,快速从高处落到低处,并快速蹲下)。空间的突然变化,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元素。
  四、“想象”的门
  美国奇尔摩认为,幼儿通过游戏可以成长,游戏是练习成长的内驱力。扮演与假想是儿童的至爱和“工作”,当孩子把自己想象成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小兔、飘扬的雪花时,其心情的愉悦是难以言表的。音乐课堂应该巧妙挖掘有假想和扮演元素的游戏素材。美好的想象,让孩子如鱼得水,快乐畅游。
  魔法1:有想象
  音乐课堂的想象,需要老师点燃和唤醒。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老师的想象带孩子进入遐想的空间,孩子由此迁移而转化。例如:在歌曲《小雪花》的游戏设计中,老师用象声词“沙沙沙”让孩子们猜猜谁来了,引导孩子进入雪花飘扬的音乐空间;当老师用象声词“滴滴答答”让孩子再猜猜谁来时,孩子想象的空间一下打开了;是小雨敲门了,是蜜蜂来了……当老师把孩子的想象融进歌曲旋律,孩子扮演小雨滴从天上滴落下来时,孩子脸上的满足与美好瞬间展现。
  魔法2:有意境
  美的东西总能驻足心田,美妙的想象,意想不到的惊讶,让你流连忘返。例如:在歌曲《小老鼠上灯台》的游戏情境中,烛台隐约闪烁的灯光吸引着小老鼠,小老鼠(剪影)跟随旋律爬上灯台偷油吃。随着猫的叫声和钢琴下滑音,小老鼠咕噜滚了下来……温馨的烛光,梦幻的剪影,轻柔的歌声,形象的琴声,快乐地描绘了最好的音乐图画,这是持久的快乐。
  以上这些魔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挖掘到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元素,并对我们在类似的教学或游戏实践中较快地完成迁移和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些“魔法”只有在游戏的场域中才能产生相应的魔力。
  [参考文献]
  [1][荷]J.胡伊青加著.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虞永平.游戏,儿童与学前课程[J].山东教育,2001(7)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歌唱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园开展了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旨在研究适应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体育区域活动课程新模式。课题研究中,我们在体育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体育区域活动内容与目标体系的设计、体育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上进行大胆地尝试。其中,在“体育区域环境创设”这一问题上凸显特色,主要体现为:立足“本土”,回归“生活”,融入“游戏”。  [关键词] 特色化;本土;生活;游戏  社会飞速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人
期刊
成长是岁月的积淀,是未来的守望。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幼儿园成长的话,那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城阳光幼儿园在区域游戏研究这条道路上走过的一个个春秋,便是这棵树上留下的一圈圈年轮,也是对每一位阳光人成长的最好见证!  常州市武进区新城阳光幼儿园坐落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花园街,同街名一样,武进区新城阳光幼儿园里春光明媚、窗明几净。阳光小农庄、紫藤长廊、滴水穿石等园内景观,更是给幼儿园平添了几分靓丽
期刊
[摘要] 幼儿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对其进行专注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通过调整科学区域游戏的材料,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引导,让幼儿在区域中真正地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专注力;游戏材料;科学区域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专注力是指较长时间仍把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某一活动上的能力。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其专注的时
期刊
都说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若问及幼儿园如何才能在保障孩子安全、健康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从小就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相信不少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为此,记者一行特意走访了四川省成都市爱琳幼儿园,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如何将上述培养目标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们在园生活中去的吧!  成都爱琳幼儿园建于1983年,是郫县第一所连锁幼儿园,爱嘉佳幼儿园为其下属分园。幼儿园占地总面积
期刊
阳光明媚的5月,幼儿园是否也开始着手准备为孩子们添置夏季园服了呢?幼儿园又能否满足孩子们的心愿,为他们选购一套既美丽又舒适的园服呢?本期小编就和大家来谈一谈如何根据季节的更迭来选购一套好园服。  园服以其繁多的花色品种不断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在满足孩子爱美天性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幼儿园的选购能力——作为孩子们的守护者,幼儿园既要考虑园服的款式、颜色是否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还要考虑所购买的园服穿着是
期刊
[摘要] 建构活动是以积木拼搭为主的活动。为了让幼儿了解所搭建物体的结构特征,图片的提供不可缺少。特定建构活动中,幼儿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顺序地去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再依据观察结果,有目的地搭建出物体。班级中的建构区域是活动延伸的场地,物体观察图片会被继续张贴在区域中,让幼儿进行再次创作和搭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在建构区域中运用图片,方能使幼儿更好自主地学习,并充分体验搭建的快乐。  [关键词]
期刊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达到75%左右。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四项重点任务: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提升质量。  据悉,二期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学前教育长效投入机制。一是强化地方政府投入的主体责任。特别要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投入
期刊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公布了2014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结果,16所幼儿园被认定为一级、二级普惠园,并公布了岳麓区望岳街道联美幼儿园等51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名单。  不同级别园对应不同收费标准。一、二、三、四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对应参照公办幼儿园的省、市、区县(市)示范园和标准园执行。  湖南教育新闻网
期刊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近日透露,该区已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至2016年三年内,将增加适龄儿童入园学位1.2万个。2015年起,该区还有望在全市率先启用入园网上报名系统。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包括5个重点项目,即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优化配套园的建设与管理项目、驻区单位办幼儿园支持项目、未经审批幼儿看护点的整改项目、幼儿园内涵发展项目。  幼儿园招生时,海淀区将利用信息技术等
期刊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学前处负责人参加在线访谈时透露,青岛将加大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达850元/年以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定额补贴标准达到2400元/年以上,学前教育生均资助标准达到1800元/年以上。  齐鲁晚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