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阿拉斯加地震

来源 :海洋地质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斯加及其附近的太平洋海区自古以来就是强烈的地震活动区。1964年的强烈地震毁灭了安克雷季城的大部分,并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因此,最近在阿拉斯加半岛上记录到的一系列轻微的,以及相当强烈的地震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专家们,其中包括美国的A.Dziewonski,认为这是不寻常的征兆。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的一次讨论会上,Dziewonski指出这些地震的震中在阿拉斯加湾底下。这意味着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块范围内,
其他文献
据报道,用于美国南极计划的长300英尺具有破冰能力的调查船目前正在建造中。这艘调查船被命名为Nathanie B.Palmer。它属3类破冰船,能够以3节的航速破碎厚达3英尺的冰层,凿通冰面上高达6英尺的冰脊,而且能够全年在冰海中作业。这艘调查船将于1992年1月交付使用。
期刊
1990—1991年在印度尼西亚水域将完成各种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预计"Baruna Jaya-Ⅲ"号调查船于1990年8月在松巴区域启航,然后到达门达瓦伊地区(8—9月)、帝汶海(10月)、波尼海盆(11月),在苏拉威西海结束(12月)。爪哇海的海洋调查即将完成.其它重要航次将是在东帝汶海滨外的深层地震测深和在阿鲁-塞拉姆区域的斯内利厄斯-Ⅱ次考察。门塔瓦伊、东帝汶海滨外和阿鲁-塞拉姆区域的
期刊
"JOIDES Resolution"号调查船于1990年8月9日离开关岛,10月11日到达澳大利亚的汤斯维尔。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士、台湾和英国的30位科学家参加了这一航次。在这一航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新证据。
期刊
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四号"船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于5月3日顺利抵达广州.这是地矿部第一次派船进行的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也是我国首次进行的南极南大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这次考察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对南极南大洋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新阶段.
期刊
本航次是1989年8月23日至11月30日在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矿物、地球化学和地质研究所以及远东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参与下,由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在日本海和菲律宾海中完成的,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日本海的大和海隆和朝鲜岸边;第二阶段在菲律宾海九州-帛琉海岭、中央断裂以南再加深的海盆和乌尔达内塔海台。1.日本海测制了比例尺为1:10万的大和海隆北坡水深图,面积约1100平方海里,
期刊
最近,大洋钻探的科学家们在西南太平洋海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钻探。他们再次取得的沉积物和岩石样品,将有助于解决弧形排列活动火山线性体后面的弧后盆地成因和演化的疑难问题。在构造方面,他们还发现了从原始大陆运移3000多公里,可能是一个较年轻的澳大利亚残存体。
期刊
大洋钻探计划有助于监测地震和清理太平洋深部地壳钻孔。大多数ODP航次持续2个月,但得克萨斯A&M工作计划把2个航次合并在今年的3月和4月.ODP第136航次正好17天,但是ODP终于为数字地震网联合会(FDSN)——研究地球地震学的国际组织钻探了一个钻孔。这个钻孔(联合会第一个海底观测站)位于夏威夷瓦胡岛西南部225km处.
期刊
1991年10—11月,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与CCOP合作开展了山东省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调查面积约1000km~2,测网为2×2km—4×4km。该次调查包括:浅层地震剖面(电火花)、旁侧声纳、旋子磁力仪、声纳浮标等方法.通过工作,取得了各有关调查方法的剖面基础资料,将为该区第四系层序、海底地形地貌、基底形态、基底岩性、断裂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及今后选择有利砂金成矿部位的砂井布设提供
期刊
S.El-Sayed及其同事们在南极洲北部的美国帕尔梅科学站发现,由于同温层中的臭氧洞引起的地球表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剂量的增加,影响了浮游植物的产量。浮游植物是在受到大洋水冲洗的开放性容器中培养出来的。容器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所受的辐射中紫外线部分已被滤过,第二组受到太阳光的辐射,而第三组所受的辐射则含有较多的紫外线组分。大部分浮游植物位于第一组容器中,少部分在第三组中。
期刊
美国和苏联间的一项综合性的科学协定,将在苏联建立两个新的地震监测站,以填补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在世界地震检测网络中的空白点。美国-欧亚地震研究计划也将改进苏联现有的5个地震监听站的工作。这项新的协定显示美国地质调查所、苏联科学院,以及有60多所大学组成的地震研究联合集团(IRIS)的联合力量。由国防高级研究项目机构(DARPA)支持的5年计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