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在2007年秋季隆重地拉开了序幕,而“学分制”对一线老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目标,转换为可操作的学分评价方案?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感为难但又必须实践操作的问题。为此,我们从操作层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评价方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性研究。
一、学分评价的目的
在高中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必须修满11个学分。而实施学分管理,决不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更不是仅仅评价学生能否毕业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
1.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情况,以及达到课程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体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体育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以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全面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学分评价的重点
1.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
2.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对选修的运动项目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4.既要评价最终成绩,更要重视体育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5.要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三、学分评价的方法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书面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法。
四、学分评价内容及实践操作
学生每获得一个学分,评价内容基本上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以促进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1.体能的评价
《课程标准》把田径确定为一个必修的学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因此,一是要重视田径模块的学习与评价。可由学生自主选择3~4个有利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项目学习与考核,也可由老师统一选择3~4个能促进体能全面发展的内容进行评价;二是球类、体操、武术等模块的学习与评价,也应考虑选择能促进学生体能提高的专项素质项目;三是要与“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有机整合。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不同选修项目的各个模块学习效果评价中,应包含四个方面:①要考虑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②要促进体质的增强;③要评价技能的提高;④要注重体育能力的评价。
3.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
对学习态度评价的目的,既是为了促进学生达到“参与领域”的目标,激励学生经常、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为了掌握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所以评价的内容应包括:①体育课的出勤率与练习中的表现;②考虑课外活动的情况。如自觉锻炼的次数、态度。③每个模块学习时间不能少于1/6,即15个学时。
4.情意表现、意志品质与学习能力评价
心理、社会适应两个重要领域的目标是否达到,是最容易忽视又最不好操作的评价。其关键是要把这些内容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观察的行为表征。
5.健康行为习惯评价
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必修的学分,是对学生的健康行为与卫生习惯进行评价,其目的就为了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为此,一是可采用书面测量、《体育与健康》教材上作业抽查等方法,评价学生掌握必要健康知识的情况;二是对个人的生活、卫生、饮食、公共卫生习惯、作息制度遵守等行为,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三是可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进步幅度、是否合格,确定学生是否能获得一个学分。
五、学分的建档与认定
1.学分登记表的设计
各校要根据本校特点,设计一个每名学生一份的《体育与健康学分登记表》。表中应包括以上内容,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
2.对学分登记表的说明
(1)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表册太多造成的数据丢失,将“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与学分评价成绩合二为一,以便及时地归档。
(2)因教师的变动,学生获得学分的情况应及时登记。登记表每学期必须归档,以保证及时纳入学校学分管理体系。
(3)学校学分是采用学籍号管理,所以应填写正确的“学籍号”。
3.学分的认定
(1)根据新课程理念,考核中尽量采用等级制评价,各项评价都应达到及格以上,才能获得一个学分。
(2)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经学生互评与教师考核合格,获得一个学分。
(3)学生每获得一个学分,要进行公示,经学生互评后进行登记,以保证学分管理的公开、公正与公平,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学生在转学、休学时,获得的每一个学分继续有效。
4.《学生健康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成长记录”应包括生长发育、体质状况、体育能力、情意表现、交往、合作能力、意志品质等内容。
六、小 结
学分制评价,对高中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在新课程理念和高中课改精神指导下的全新的评价方法,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
一、学分评价的目的
在高中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必须修满11个学分。而实施学分管理,决不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更不是仅仅评价学生能否毕业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
1.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情况,以及达到课程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体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体育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以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全面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学分评价的重点
1.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
2.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对选修的运动项目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4.既要评价最终成绩,更要重视体育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5.要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三、学分评价的方法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书面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法。
四、学分评价内容及实践操作
学生每获得一个学分,评价内容基本上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以促进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1.体能的评价
《课程标准》把田径确定为一个必修的学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因此,一是要重视田径模块的学习与评价。可由学生自主选择3~4个有利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项目学习与考核,也可由老师统一选择3~4个能促进体能全面发展的内容进行评价;二是球类、体操、武术等模块的学习与评价,也应考虑选择能促进学生体能提高的专项素质项目;三是要与“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有机整合。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不同选修项目的各个模块学习效果评价中,应包含四个方面:①要考虑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②要促进体质的增强;③要评价技能的提高;④要注重体育能力的评价。
3.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
对学习态度评价的目的,既是为了促进学生达到“参与领域”的目标,激励学生经常、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为了掌握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所以评价的内容应包括:①体育课的出勤率与练习中的表现;②考虑课外活动的情况。如自觉锻炼的次数、态度。③每个模块学习时间不能少于1/6,即15个学时。
4.情意表现、意志品质与学习能力评价
心理、社会适应两个重要领域的目标是否达到,是最容易忽视又最不好操作的评价。其关键是要把这些内容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观察的行为表征。
5.健康行为习惯评价
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必修的学分,是对学生的健康行为与卫生习惯进行评价,其目的就为了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为此,一是可采用书面测量、《体育与健康》教材上作业抽查等方法,评价学生掌握必要健康知识的情况;二是对个人的生活、卫生、饮食、公共卫生习惯、作息制度遵守等行为,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三是可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进步幅度、是否合格,确定学生是否能获得一个学分。
五、学分的建档与认定
1.学分登记表的设计
各校要根据本校特点,设计一个每名学生一份的《体育与健康学分登记表》。表中应包括以上内容,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
2.对学分登记表的说明
(1)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表册太多造成的数据丢失,将“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与学分评价成绩合二为一,以便及时地归档。
(2)因教师的变动,学生获得学分的情况应及时登记。登记表每学期必须归档,以保证及时纳入学校学分管理体系。
(3)学校学分是采用学籍号管理,所以应填写正确的“学籍号”。
3.学分的认定
(1)根据新课程理念,考核中尽量采用等级制评价,各项评价都应达到及格以上,才能获得一个学分。
(2)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经学生互评与教师考核合格,获得一个学分。
(3)学生每获得一个学分,要进行公示,经学生互评后进行登记,以保证学分管理的公开、公正与公平,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学生在转学、休学时,获得的每一个学分继续有效。
4.《学生健康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成长记录”应包括生长发育、体质状况、体育能力、情意表现、交往、合作能力、意志品质等内容。
六、小 结
学分制评价,对高中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在新课程理念和高中课改精神指导下的全新的评价方法,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