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的实用性调查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广大英语口语教师而言,透彻了解课堂交际活动,以及有能力激励学生参与到英语口语教学中至关重要。所以,本文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目前民办院校学生对中国英语口语课堂上普遍使用的交际活动的评价。笔者希望通过数据收集及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使口语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更加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民办院校;评价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Spoken English Classes
  ——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poken English Classes in the Private Colleges
  Liu Yan
  【Abstract】For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classroom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being able to motivate learner contributions are important i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so this paper does a survey on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popular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used in spoken English classrooms in private school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will facillitate the teachers in spoken English classes to adjust their teaching methonds and improve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Key words】spoken English classroom;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private schools;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82-02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0年度科研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QN61
  作者简介:刘艳(1982.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引言
  英语在中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更是各级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但学生课外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支持。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交际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的交际与课堂之外的交际截然不同。课堂是一个非常局限而且具体的交际空间。如果教师想要组织真正的交际,就必须探索交际活动的变化,从而将课堂事件与课堂之外的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学以致用。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创造性地,合理地利用课堂交际活动,课堂的局限会严重地束缚交际的进行,从而达不到口语教学的目的。
  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口语层次参差不齐,对口语课堂的授课方式的期待及接受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并不是说只要把学生分好组,给他们口语题目,我们所期待的交际就会产生。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学生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不想开口表达;一些学生则乐此不疲,兴致盎然;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觉得很受打击,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不会说。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学生的主观因素(如学习动力的差异,学习自主性的差异)及客观因素(如词汇量,语法,背景知识,发音的基础等等)存在,但教师所设计的交际活动类型更不容忽视。中国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等等,从而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开口难,表达困难重重。教师如何探究不同的交际活动类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交际活动当中,并学有所获,有所提高?这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2 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类型
  William Littlewood (1981) 提出了两种主要的交际活动:功能交际活动(和社会互动交际活动。并从被动的背记内容交际到创造性的即兴交际,将交际活动分为五个等级。而Pattison (1987)提出了七种交际活动:(1)问答;(2)对话及角色扮演;(3)搭配练习;(4)交际策略;(5)看图及看图讲故事;(6)猜字谜及解决问题;(7)讨论并做出决定。
  Pattison的分类更加适用于英语口语课堂,而且更加实用,但并不全面,比如这七种分类就很少涉及“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堂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所以,这一点不容忽视。无论是William Littlewood,还是Pattison的分类,依据的群体都不是中国学生,更不是中国民办高校的学生,所以具体到中国的民办高校生,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英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对某民办高校2009级三个班的137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对口语课程中各种交际活动有何评价以及建议,之后对所收集得数据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英语口语课堂有所借鉴,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兴趣和参与质量。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5份,其中有效卷93份,无效卷12份。
  3.1 口语陈述:口语陈述分三种类型: ①对准备好的信息进行陈述;②对集体讨论的结果进行报告;③即兴陈述。本文主要涉及第一种类型,即对准备好的信息进行陈述。
  根据问卷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对准备好的信息进行陈述有如下优点:因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练习(93位学生中有19.3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内容),所以准备的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而且这种准备好的陈述质量会比平时高许多,25.81%的学生都认为在陈述完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个鼓励;特别是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赞扬之后尤其明显。其中,21.51%的学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保证每节课人人参与。还有10.75%的学生认为课后感觉很受打击。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口语课堂上,可将这种活动作为一项每位学生一个学期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安排每周2-4位学生在课前做3-5分钟的陈述,话题自选,时间自选,这样既保证了他们不会无话可说,也减少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促进以后的口语学习及提高。
  3.2 模仿对话:模仿经常被视为小组练习。比如Allwright和Bailey(1991)在谈到交际的数量和质量时对二者就未做区分。模仿对话中,参与者只有两人,而小组练习中参与者则有三人或三人以上。二者不仅仅是参与者数目的区别,模仿对话更适用于简短,结构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话题,比如:对话练习,简单的问答练习等等。Foster(1998)对21位业余学生(17-41岁)在自然课堂下做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模仿对话中比在小组练习中更加健谈,而且这与学习任务无关。问卷调查中,有29位同学也有类似的感觉。
  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模仿对话中学习到一些特殊表达,但93位学生中有31.18%的学生反映他们会将所讲内容也在纸上,43.01%的学生仍然频繁地借助于母语。所以,在讨论之前,教师应特别强调不允许用母语讨论,不可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必要时可用小的惩罚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这种惩罚措施不可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更不能伤及学生自尊。可用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的惩罚措施来冲淡惩罚的严肃性,比如:违反规定的学生要给大家唱首歌,讲个笑话等等。
  3.3 角色扮演(role play):角色扮演是类似戏剧表演的课堂交际活动,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不同场景中,比如,如何用外语传达抱怨,致歉,在商店里买到假货后如何与售货员交涉,学生甚至可以将一些经典的故事改成比较滑稽可笑的版本表演等等。角色扮演能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对话及有情感的交流中去,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他们不仅能学会如何传达意图,也能学会怎样达到目的,因为这一交际活动含有现实的元素,所以它比较实用和有趣。
  然而,在口语课堂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配合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角色时将学生的水平及角色分担台词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当然,学生的意愿也不容忽视。Laura Miccoli(2003)在巴西大学通过对37位不同水平(从初级到高级)的学习者作的口语交际活动效果研究,得出结论,他认为角色扮演是使口语课堂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最佳途径。
  角色扮演另外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它能将文化学习自然地纳入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之中。语言学习是不可能与文化学习脱节的,然而,在外语教学中,纳入文化学习却十分困难。93位学生中,36.56%认为能学到一些其它英语国家的文化。
  3.4 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小组讨论/辩论”这一交际活动经常被用于中国的英语口语课堂。交换意见过程中,学生可以谈论他们的信仰,观点,喜好,或者情感。学生专注于这种以内容为基础的活动,从而为他们以后日常生活中真正用外语进行交流打下了基础。这种交际活动为学生用目标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且也使他们从教师的讲授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与同学交谈,逐渐了解。
  但是根据问卷得出的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问题:①17.20%的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因为信息交换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不参加讨论,才会感觉没有新鲜感;②13.98%的学生感觉没有说话的必要性。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认识不到说话的必要性;③48.39%的学生频繁地借助于母语。因此,在意见交换过程中,教师应该:①提醒学生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见;②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这项活动,教师应该随机地叫学生陈述同学们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是他自己的;③指定(或由学生选出)一位组长来监督,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说话机会;④必要时,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词汇,以减少学生用目标语表达的困难。
  3.5 课堂游戏(game):“游戏” 这一活动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猜谜语,做填字游戏,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及逻辑思维来解决这一问题,并用外语来陈述理由,这一活动中,教师也应当加强在教室的走动,督促学生用外语讨论。可将班里的学生分组,比赛哪一组说出来的单词多,将竞争加入这一活动后,增加了其趣味性,学生也更乐于参与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
  数据显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对课堂游戏看法不一,所以游戏难易程度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游戏的设置既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高效率的学习,又要照顾到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能够不失学习的信息,还要保证程度较好的学生感觉仍然能学到新知识。
  4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目前中国民办院校英语口语课堂上普遍使用的交际活动,即口语陈述,模仿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辩论,课堂游戏等。在英语口语课堂,不可能单纯地一直使用一种交际活动,也不可能同时使用几种交际活动,而应当根据学生的程度,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期阶段适时地将几种交际活动交替,配合使用,并积极地探究尝试新的交际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由于篇幅限制,文章中没有一一赘述其它类型的交际活动如“交换意见”等等。笔者也提供了个人对这些交际活动的看法及优化措施,以期为广大中国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借鉴或者参考的建议。在问卷中,有40.86%的学生对口语课堂都不太满意,他们也提到了一些不满或建议,如:课堂内容太简单,单调乏味;希望多教一些实用的知识,而不是音标,口型知识;学生参与量不足;课堂应该多一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1.08%的学生对口语课堂非常不满意,甚至认为口语课应当取消等等。所以关于英语口语课堂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去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Allwright, D.﹠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CUP. 1991
  [2] Brown, G.﹠G. Yule. 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 Cambridge:CUP. 1983
  [3]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view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4] Byrne, Donn. Sixth Impression:Teaching Oral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91
  [5] Clark, J. Curriculum Renewal in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UP. 1987
  [6] Harmer, Jernmy.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3
  [7] Klippel, Friederike. Keep Talking: Communicative Fluency Activit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1984
  [8]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 1981
  [9] Miccoli, Laura. English through drama for oral skills developmen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57, 2003.2:122-129
  [10] Nunan, 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CUP. 1989
  [11] Pattison, Pat.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ers, with Examples in English, French and German. Cambridge: CUP. 1987
其他文献
杨松奎,伊布拉欣,回族,1965年生于山东省济阳县,现任四平市清真寺教长。  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下,在清真寺学习,前后跟随十几名阿訇。1990年在山东省宁津县长官清真大寺跟  王瑞祥阿訇穿衣挂幛(毕业),任辽宁省沈阳市新台子清真寺教长,后任开原市老城清真寺教长,在学习期间酷爱阿文书法,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多次参加全国阿拉伯书法展。  其作品被中国伊协、中国穆斯林编辑部、中国穆斯林诗书画、宁夏博物馆、
期刊
【摘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三位主人公的设置有着特殊的含义,塔丽莎和沙冰娜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况,而男主人公拓马斯一方面扮演着两种生存境况的选择者,另一方面他也作为一个客体,来完成关于这两种生存境况的展示与设置。  【关键词】昆德拉;生存境况;两极设置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52-02    作者简介:郑俊朋(1
期刊
书法家——刘春光作品    刘春光,字乙木,号逸墨兰轩,1984年9月生于河南平顶山市。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铜奖,“德艺双馨奖”全国书画艺术大展铜奖,第三届“中华名人”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展二等奖,第二届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河南省  第十七届、第十八届群众书法展优秀奖等。入展“人文奥运”全国大学生书法展,百年兰大杯书法展,
期刊
【摘要】中外研究日本文化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支”。一衣带水的日本,自有人类以来,因地域,人缘,文缘等因素,在民俗文化方面与中国有着太多相似。原始信仰、年中行事、生活技艺、语言文化有类似的相通性,一脉相传的现象存在。在中国,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古老神奇的地域‘彩云之南’,因‘倭’、‘倭人’、‘倭国’等文字和提法,与日本绳文、弥生和古坟时代形成千丝万缕的文化关系。本文以迄今为止云
期刊
作者简介:黄嫣然,1982年,女,汉族,广东,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科技开发与合作科,助理研究员,科技管理领域。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2008年广东高校专项研究项目(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体制改革规范化与程序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8zxcygfh05)【摘要】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大力进行规范化建设,以促
期刊
【摘要】本文以直接引语变直接引语为例,采用“口诀”:四变一不变;祈使句摇身变,进行教学,化难为易。  【关键词】口诀;直接引语;间接引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8-02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口诀”教学引导学生学语法,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将语法化难为易,且易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作者在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要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发的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突显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学校实际;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
期刊
【摘要】人才培养方式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公安大学国内安全保卫专业为适应“大教育、大培训”的公安教育工作格局和工作体系,在课程体系、课堂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善于挖掘利用公安优制教学资源,走出了一条合力育才之路,其人才培养方式值得学习推广。  【关键词】国内安全保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
【Abstract】Lu Xun’s prose poem Revenge II is a adaptation to Jesus’ suffering story. It described the process that Jesus was killed on the cross while mirrored Jesus’ psychology and antithesis relation
期刊
【Abstract】The essay presents a detailed discourse analysis on An Outpost of Progress by Joseph Conrad in terms of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rhetorical devices. The story employs an anonymous omniscien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