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百岁人生译华章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畅春园,每至深夜,总有一盏灯亮起。那盏灯,属于翻译家许渊冲。它陪伴着他,在一个又一个黑夜,徜徉于唐诗宋词和莎士比亚的世界;它更陪伴着他,以笔为桨撑起生命之舟涉渡时光之海……
   也许有人不了解他,也许有人因热门综艺《朗读者》知道了他。他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于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百岁人生。
   钱锺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俞敏洪的授业恩师
   这一堆“标签”都不如他在名片上印的简单直接:“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 许渊冲
   有人婉言相劝:这会不会显得“不谦虚”?他理直气壮地回应:“这是实事求是!我的名字比名片还响!”是的,他有十足的底气——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他,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许渊冲,1921年4月出生于江西南昌,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
   这位能够在古典與现代文学中纵横驰骋,在中、英、法文的世界里自由穿越的大师,并非天生。许渊冲说,他年少时是讨厌英文的,连字母都说不清楚,谁知到了高二,他背熟30篇英文短文,忽然开了窍,成绩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彼时,他的表叔、著名翻译家熊式一用英文写的剧本《王宝钏》和《西厢记》在欧美上演引起轰动,得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高度评价,名声大噪,更被少年许渊冲视为偶像。
   各种机缘巧合,冥冥中为成长之路伏下草蛇灰线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从赣江的清水走向昆明的白云”。次年1月,他满怀憧憬与喜悦进入联大校园,学号——“A203”。
   “一年级我跟杨振宁同班,英文课也同班,教我们英文的叶公超后来当了国民党的外交部长。他是钱锺书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还有吴宓,当时都很厉害。”
   在这里,他与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同窗,听冯友兰、金岳霖讲哲学,朱自清、朱光潜讲散文,沈从文讲小说,闻一多讲诗词,曹禺讲戏剧,叶公超、钱锺书讲英文,吴宓讲欧洲文学史……
   在这里,他遇到莎士比亚、歌德、司汤达、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这些大师把我领进世界文学的大门了。”
   他的翻译“处女作”诞生于大一。那时,在钱锺书的英文课上,他喜欢上一位女同学,为表达心意,便翻译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小诗《别丢掉》:“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译稿送出去却“石沉大海”。直到50年后,他获得翻译大奖,引起当年那位女同学关注,致信给他又忆起往事。
   “你看,失败也有失败的美。人生最大乐趣,就是创造美、发现美。”他翻译每一句话,都追求比别人好,甚至比原文更好,“这个乐趣很大!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是自己的。”
   为飞虎队做翻译成为一生中决定性时刻
   浪漫情怀为他打开翻译世界的大门,而真正走上翻译之路的决定性时刻,出现于他在联大的第三年。
   1941年,美国派出“飞虎队”援助中国对日作战,需要大批英文翻译。许渊冲和三十几个同学一起报了名。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七十五周年的外宾招待会上,当有人提到“三民主义”时,翻译一时卡住,不知所措。有人译成“nationality,people’s sovereignty,people’s livelihood”,外宾听得莫名其妙。这时,许渊冲举起手,脱口而出:“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简明又巧妙,外宾纷纷点头微笑。
   小试锋芒后,他被分配到机要秘书室,负责将军事情报译成英文,送给陈纳德大队长。出色的表现,让他得到一枚镀金的“飞虎章”,也获得梅贻琦校长的表扬。
   在当年的日记中,年仅20岁的许渊冲写下:“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
   钱锺书、杨震宁对他高度赞扬
   业内将他的翻译称为“韵体译诗”,情味悠长,境界全出,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流韵。
   老师钱锺书称赞他:“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好友杨振宁评价他:“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植在翻译中。”他说:“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许,这就是他执着于意译的理由——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为此,他先后出版了180多本中英法文翻译著作,将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诗经》《楚辞》《论语》《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翻译成英文、法文,将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译成中文。
   他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译作《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界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很难想象,这位笑容灿烂、话语铿锵的老人,在2007年就查出直肠癌,医生保守估计他还能再活7年。
   而7年后的2014年,他不但没有走向生命的终点,反而拿下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0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开幕,17年后建党纪念日定于7月1日。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提出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国共产党建党庆祝活动留下了怎样的记录?  毛泽东演讲提出建党纪念日   “七一”建党纪念日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38年的5月26日。这一天,日本近卫内阁改组,开始对国民党新一轮的诱降政策攻势。在同一天,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开始作《论持久战》的演讲。  
期刊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年2月举行的盛大舞会,身着燕尾服与晚礼服的先生和女士们饥肠辘辘,站在寒风中等待热乎乎的香肠出锅是有趣的一景。奥地利现任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也曾在午夜香肠摊大快朵颐。   维也纳香肠摊起源于奥匈帝国时期,早期只能使用推车作为流动摊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允许设立固定摊位。今天,摊位上出售的香肠种类丰富,其中的“王牌”当属奥地利特产奶酪红肠,热爱美食的维也纳人必点这款在纯猪肉馅中
期刊
“拉面近年来飘香法国,从中国传统饮食变成巴黎的网红。”“活着的拉面”公司董事长法国华人段小蓉说,现在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食客排长队尝鲜。   段小蓉1993年機缘巧合下出国,曾在法国国际教学教育中心任中国代表,为两国文化、科技、教育交流做过多年的牵线搭桥工作。   “当时和外国人在一起工作,他们只知道意大利面条和日本乌冬面。”段小蓉说,自己生在青海长在兰州,对西北的面食文化浸入骨髓。为此,她希望创立
期刊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湖南株洲的试制成功,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开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虽然已过了60多年,但我(331厂原副总工程师罗广源)作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人员,对它研制生产的过程,仍旧不能忘怀。   1952年7月,20岁出头的我刚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就赶到株洲331厂。报到后放下简单的随身衣物和书籍,分配做施工科工艺员的我就融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   1954年初,
期刊
跟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在一块儿,常能听见他们彼此打听。   “喂!某人还在不在?好久没看到了!”   “那个谁谁谁,早该死了!还拖着呢?”   死,明明是个忌讳的字,但是对于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刺激。遇到朋友驾鹤西去,仍在的老人,会齐赴灵堂,谈笑风生,丝毫不见伤恸,倒真像饯行,托死者先去另一边打点,等等大伙就跟去的意思。   也不知,老人心里是真不感伤,到了这个年岁,在山上的朋友,要比在城市里的多得多
期刊
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图存的征程中,牺牲的英雄儿女太多太多。谁能想到,共产党员马骏当年被杀害后,墓碑都不能立于墓前,妻子只能在墓的四周种六棵树来辨识位置。   马骏1895年生于吉林省宁安县(现属黑龙江),回族,五四运动活动家和学生领袖,192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亲密战友。1927年大革命失败,马骏临危受命,秘密回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在组建党组织过程中因
期刊
在沈芸的记忆中,爷爷夏衍是浙江老派人。尽管后来定居在京城,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还是一个杭州人的生活习惯,平日的吃穿,都是如此。   沈芸回忆,关于骨灰的撒放,爷爷生前有过三次变动,最后,他决定撒进钱塘江。   1998年秋天,沈芸和谢晋导演相聚在杭州,那也是谢晋从影50周年纪念的日子。那次活动上,浙江省领导也到会祝贺。她记得,爷爷的生前好友谢晋伯伯派人把她叫过去,拉着她对省领导说,“后年(20
期刊
味蕾好比洋葱,成熟一层,剥落一层。   常常有人疑惑,某一段时间,特别爱吃某一种食物,爱到欲罢不能。过了这段时间以后,却又对自己以往爱吃的那一食物尤为不悦,或是极为冷淡。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过了那个热乎劲儿,不再爱吃。其实是这一食物恰好迎合那段时间的味蕾。  味蕾成熟了,也需要推陈出新。我有一种切身的感受,15岁之前,特别讨厌菠菜,视若“砒霜”;25岁以后,却非常爱吃,顿顿饭离不了,视若“蜜糖
期刊
备受关注的美俄峰会落下帷幕,两国领导人都谨慎地称赞对方,肯定会晤的积极意义,但难掩美俄之间的严重分歧。双方在网络攻击、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人权等问题上尖锐交锋。美俄发表有关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重申“核战争打不赢,也永不能打”的原则,被认为是此次峰会的一大成果。但对于这次会晤能不能成为俄美关系触底反弹的转折点,各方的评估都透着谨慎。   结束约3小时的会谈,普京和拜登6月16日先后在日内瓦湖畔举行
期刊
衙斋卧听萧蕭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七年,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事无贿赂、清正廉明,始终保持本心。   关注民生 郑板桥担任知县期间,经常到乡下“借问民苦疾”,不坐轿子,穿着布衣草鞋,打着“桥”字灯笼,微服出行,到农村,到集市,到百姓中间去,到田间地头去,访贫问俗,到处查访。   案无留牍 郑板桥在潍期间时常训导属下:听差办案要诚实、勤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