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来源 :行政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k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扩大和深化公众参与是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由“胜任”“自主”“归属”等三者构成;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要关注集体偏好、重视政治作用、推行网络治理、重新定位民主与效率的关系等。自我决定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之间能够形成耦合互动的对应逻辑,从而构建了公众参与“动机—动员—机会”的理论框架。依据该理论框架,市域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实践路径包括公众参与“需要”中的“胜任、自主和归属”分别激发出不同的参与动机、政府基于公共价值进行的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扎根本土治理经验的公共行政概念、话语、理论正逐步生成,学科已逐渐超越知识“拿来主义”的阶段,在理论比较、对话的基础上,进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公共行政话语时期。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养分和资源。本文以我国新时代政党与政府治理实践及制度安排为基础,从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治理等三个层面,讨论近年来公共行政实践所显示的重要特征,分析新时代公共行政立足的价值理念,探讨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逻辑意涵,致力于提取、概括公共行政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凝聚学校高质量发展能量、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工作。课题组在对广东高职院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高职院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从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健全统一战线工作机构、强化民主党派政治引领、注重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完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等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探索了高职院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