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中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然而,目前的数学知识,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了。因此,在课堂上适时适当的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就可以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情绪,把他们带到知识的园地中来。 体验“生活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本人从教22年,有20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以下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首先,必须自己有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板着面孔,使学生心理上造成压抑,精神上感到疲惫,要力求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在上课时,教师要用微笑的脸庞、温和的语言,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疲惫,还可用适当幽默的比喻激发兴趣。在教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用一些幽默的比喻,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告诉学生“<”和“>”像剪刀,开口大的那边写较大的数,尖头那边写较小的数。又如,判断“今年5亩地收了150克水稻。”时,这样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是旱涝还是虫灾?难道是忘了施肥……”。这样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捧腹大笑,他们乐开了,就能轻松引入正题。
二、精编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再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效。
1、精编数学游戏。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玩游戏,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玩游戏、听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凑十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环节,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有1至9数字的卡片,让他们自己去朋友,要求两个朋友的卡片加起来正好等于10,当宣布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学生的兴趣很高。当他们按照要求找到朋友后,我们一起来编一首《好朋友》的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好朋友一起唱唱这首儿歌。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玩结合,掌握知识,增强了兴趣。
2、模拟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体验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一年级教材《方向与位置》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和同学在教室、队列等的位置和方向的练习,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三、创造操作性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观察物体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模具(长方体、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四人一组,每人拼成物体形状不一定相同,让各组代表说出所摆物体从正面、上面、左(右)面看到哪几种图形。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思维推理,使学生比较牢固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科本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目。作为一名数学 教师,又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在表扬中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們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深厚的兴趣。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不仅是为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导,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评价里,要从学生的细小的动作、回答中判断出学生的思维动向,客观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拥有自己优点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如:我在观看一年级《找规律》一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自己创造出规律?
生1:△ ○ △ ○ △ ○ △ ○ △ ○
师:能用图形表示规律,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 ×× ×× ×× ××
师:节奏感很明显,你很有音乐天份!
生2:668 668 668 668
师:真好!能用简洁的数字表示规律。
我没有笼统地说:“画得很好”“拍得很不错”“说得很好”等等敷衍性的评价,而是发挥自己的智慧,对三位学生细致的个性评价,分别从自然观察能力、音乐能力、智能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价,不仅学生进行了自我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整体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利香 《巧设练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乐山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首先,必须自己有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板着面孔,使学生心理上造成压抑,精神上感到疲惫,要力求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在上课时,教师要用微笑的脸庞、温和的语言,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疲惫,还可用适当幽默的比喻激发兴趣。在教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用一些幽默的比喻,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告诉学生“<”和“>”像剪刀,开口大的那边写较大的数,尖头那边写较小的数。又如,判断“今年5亩地收了150克水稻。”时,这样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是旱涝还是虫灾?难道是忘了施肥……”。这样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捧腹大笑,他们乐开了,就能轻松引入正题。
二、精编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再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效。
1、精编数学游戏。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玩游戏,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玩游戏、听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凑十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环节,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有1至9数字的卡片,让他们自己去朋友,要求两个朋友的卡片加起来正好等于10,当宣布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学生的兴趣很高。当他们按照要求找到朋友后,我们一起来编一首《好朋友》的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好朋友一起唱唱这首儿歌。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玩结合,掌握知识,增强了兴趣。
2、模拟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体验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一年级教材《方向与位置》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和同学在教室、队列等的位置和方向的练习,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三、创造操作性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观察物体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模具(长方体、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四人一组,每人拼成物体形状不一定相同,让各组代表说出所摆物体从正面、上面、左(右)面看到哪几种图形。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思维推理,使学生比较牢固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科本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目。作为一名数学 教师,又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在表扬中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們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深厚的兴趣。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不仅是为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导,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评价里,要从学生的细小的动作、回答中判断出学生的思维动向,客观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拥有自己优点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如:我在观看一年级《找规律》一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自己创造出规律?
生1:△ ○ △ ○ △ ○ △ ○ △ ○
师:能用图形表示规律,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 ×× ×× ×× ××
师:节奏感很明显,你很有音乐天份!
生2:668 668 668 668
师:真好!能用简洁的数字表示规律。
我没有笼统地说:“画得很好”“拍得很不错”“说得很好”等等敷衍性的评价,而是发挥自己的智慧,对三位学生细致的个性评价,分别从自然观察能力、音乐能力、智能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价,不仅学生进行了自我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整体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利香 《巧设练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乐山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