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具象油画灰调效果,是艺术家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艺术家们使用灰调效果往往是为了能更好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在新形势下,写意与表现成为油画家的整体性文化诉求,从艺术观念贯通到生活情味。灰调油画暗喻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浓郁的民族色彩,也就是民族的精神内涵,尤其体现了中国文人画对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灰调效果 文人画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一 灰调油画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的主持者提出“时代精神、中国特色、个性特征”的努力方向,这是依据中国油画家实际艺术思想和创作趋势作出的概括。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油画说起,经过了思想解放,个性追求,抽象美和形式美等大讨论后,人们对西方艺术已不再陌生,不少画家渐渐淡化了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淡去了悲壮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而不断走向自我的内心世界。艺术也从充当哲学言说的成分中逐渐解脱出来,画面更加纯粹。90年代以后,写意与表现成为油画家的整体性文化诉求,从艺术观念贯通到生活情味。
画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兴趣日增,是近年中国油画的一大特色。与过去从某种政策或社会需要出发利用传统艺术资源不同,现在的画家是从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出发,研究、吸收传统文化。研究、利用具体的古老文化图象,是许多艺术家选择的路径。传统水墨的程式与笔墨、书法结构和运笔、民间艺术平面艺术品的色彩与图式,都给了油画家鲜活的创作启示。有的画家不满足于传统绘画韵味的再现,他们进一步追求传统艺术境界和传统精神家园,要从情境、心绪着手,使传统文化成为个人创造之本。当然,他们与同时代的水墨画家不同,他们是运用西方绘画的手段和装备来研究传统。作为油画这一外来艺术品种,在认真学习、研究西方绘画的同时,积极汲取传统艺术营养,发展新的民族绘画,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最值得重视的发展。
当代具象油画灰调效果,是艺术家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艺术家们使用灰调效果,往往是为了能更好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正如塞尚所说:“绘画是一种以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油画,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式风格——画面很平整,色调很灰、很亮,形体若有若无,这类样式风格的灰调油画并非少数,它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我们可以随便举出无数这样的作品,如:尚杨、何多苓、毛焰、季大纯等画家为代表。他们虽然年龄、所处的地域、所受的教育很不同,但灰调油画的画面空间不约而同趋向平面化,以灰调为主色调,单纯、和谐、不温不火。用笔简淡,不喜炫耀。画家们十分注重笔触的运用,灰调子的明度、纯度的变化,更加注重整个画面的韵律和节奏。其精神内涵及表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相暗合,试图达到中国水墨画的“玄素”境界,作品具有“禅”味。
二 灰调油画产生的原因
中国油画由主要向西方学习走向自我创造新阶段,灰调油画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象解读。灰调油画这种新样式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是艺术自律发展和他律发展的综合结果:
1 人文主义的高涨与现代艺术精神的觉醒
随着进一步的对外开放,80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转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改革,必然带来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要求,而时代的发展,也要求努力建立民族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艺术精神。研究中国油画,80年代必不可少,同样,90年代必不可少。历史进入90年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方面,人们对政治的热情平淡了许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油画家大批走出国门,作品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当代艺术展览会上、画廊、拍卖行中。中国美术界经历十多年的变革,已经获得了面对一切文明成果的自主权利。国际艺坛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特别陌生的对象。当人们对西方绘画材料、技术、观念有了清楚认识之后,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向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就在这一刻,他们同东方艺术精髓不期而遇,同传统艺术精神“心领意会”,真正实现了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他们虽然用的是西方油彩,传达的却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心源”,“心印”,“心迹”。
2 艺术自律的作用
中国油画摆脱单纯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利要求和前苏联油画模式后,迫切需要一个油画艺术语言的自律发展,认真探寻油画艺术精髓。这种努力提高中国油画艺术品位、自觉构建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的要求,不仅是中国油画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90年代大多数油画家的创作心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濡养之下的中国画家,即便学习西方油画技法,了解西方油画发展史,而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地域血脉延承,必定会将他们带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探寻和回归之中。
3 社会欣赏的制约与市场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于欣赏中国画,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中国观众背靠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普通群众的这种欣赏要求,有其文化心理上的积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油画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油画家的高度注意。从西方国家反馈回来的中国油画展售信息,强烈地刺激了贫困的中国油画家。随着经济改革使国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内油画市场形成的可能性,正缓慢地变为现实,这极大地解放了油画生产力。90年代后期,何多苓、毛焰、季大纯、尚杨等人以灰调效果为主的油画作品,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三 灰调油画的表现形式
对于历史的研究,有学者提出“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亦有人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时对错并不重要,关键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灰调油画这种样式风格油画的出现,正处于中国油画的转折新时期,研究他们的作品,对我们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说,以90年代为界,中国油画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了,即中国油画的重心从过去的主要向西方学习,走向自我创造,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精神内涵的新艺术,并已初步形成这种风貌,也初具雏形。通过对当代具象写实油画灰调油画及其代表的一些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可以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如下归纳和总结:
1 画面趋向平面化或抽象化,有时吸收水墨画“以白当黑”的观念,留有大片的空白或虚的空间,极富东方绘画色彩。淡淡的茶渍、淡淡的墨渍、淡淡的笔迹,却足于表现淡淡的生活,淡淡的心。没有了主题性的述说,没有了恢宏巨作,作品更具“禅”味。
2 总体色调呈现灰调,单纯、和谐、不温不火;用笔简淡,不喜炫耀;其精神内涵及表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相暗合。
3 忽视或放弃具体的描绘,描绘的主体通常是既非具象又非抽象,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减弱形体塑造的成分。
文人画中的笔墨趣味所形成的独特的灰度感觉,细腻而文雅,在绘画性上有其独特的创造性。这和文人寄情山水和散淡、灰色的人生体验有关。当代画家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体味和参悟,表现在灰调油画上,正是西画技法和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巧妙融合。
四 灰调油画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一个艺术语言体系的完成,总背倚着深厚的人文背景。当一个属于异质文化的油画语言体系,表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内容、民俗风土和人物形象时,这种油画语言无疑会经过另一种文化审美的整合。因此,灰调油画不是生造的一种历史现象和轨迹,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实与存在。只要民族、民族文化的血脉在流淌、传承,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结构,就会对异质文化进行渗透、修正与同化。
民族审美心理,是由民族文化的性格、结构所决定,受制于地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并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文化和地域指向的审美心理。民族审美心理表现在视觉上,显然以民族绘画的价值判断作为典型的审美心理表现。在中国,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笔墨观念和以神写形的判断方式,成为民族审美的典型心理。因此,油画的本土化固然表现成诸多的形态与面貌,但作为中国人文观念、审美方式与接受美学的典型特征,灰调油画显然也具有本土的代表性,即呈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作为画家,我们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观赏者的心灵提供丰富而奇妙的感觉和意蕴。艺术家们往往会按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特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表现手法,就传达出了不同的画境。或许其中某些表达结果,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偶然碰撞所得,但它们与那些有目的地去运用和表达出的技巧意向,依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他不能脱离自身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尚、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艺术,包括中国油画,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国观众,背靠的是有几千年文化艺术积累的民族传统,灰调油画则暗喻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浓郁的民族色彩,也就是民族的精神内涵,即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尤其体现了中国文人画对其深远的影响(文人画以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以水墨及淡彩样式独具特色)。
五 灰调油画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治学历来重传承,与西方人重变革有所不同,所以先秦思想家的理论在历时二千年的中国绘画传统中的奠基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灰调油画”的本质,是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
大量灰调油画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我们近几年来强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密切相关,也是油画家们对艺术问题深入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产物。对于受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和趣味熏陶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对来自欧洲的油画做适当的“改造”,赋它于民族的精神,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是很自然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外来油画的吸收和改造。在中国出现的别于俄罗斯写实体系和西方抽象、观念性油画的“灰调油画”,必然为世界画坛增加一道风景线,也一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当然,要让“灰调油画”在世界画坛真正立住脚跟,发挥影响,不能只依靠这种样式和风格,而主要靠其中的精神内涵。油画家的灰调油画的语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一是要有坚实的油画艺术基础,二是对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有较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精髓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同等重要性。灰调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其与西方油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灰调油画最大限度地渗入和包涵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因此,灰调油画的内核非常鲜明——中国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中国特征,即作品透现和凸显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味格调。
参考文献:
[1]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俄]康定斯基:《艺术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6] 刘剑虹:《具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甄巍:《体验现代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 [英]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梁冰,女,1976—,广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教学,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灰调效果 文人画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一 灰调油画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的主持者提出“时代精神、中国特色、个性特征”的努力方向,这是依据中国油画家实际艺术思想和创作趋势作出的概括。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油画说起,经过了思想解放,个性追求,抽象美和形式美等大讨论后,人们对西方艺术已不再陌生,不少画家渐渐淡化了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淡去了悲壮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而不断走向自我的内心世界。艺术也从充当哲学言说的成分中逐渐解脱出来,画面更加纯粹。90年代以后,写意与表现成为油画家的整体性文化诉求,从艺术观念贯通到生活情味。
画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兴趣日增,是近年中国油画的一大特色。与过去从某种政策或社会需要出发利用传统艺术资源不同,现在的画家是从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出发,研究、吸收传统文化。研究、利用具体的古老文化图象,是许多艺术家选择的路径。传统水墨的程式与笔墨、书法结构和运笔、民间艺术平面艺术品的色彩与图式,都给了油画家鲜活的创作启示。有的画家不满足于传统绘画韵味的再现,他们进一步追求传统艺术境界和传统精神家园,要从情境、心绪着手,使传统文化成为个人创造之本。当然,他们与同时代的水墨画家不同,他们是运用西方绘画的手段和装备来研究传统。作为油画这一外来艺术品种,在认真学习、研究西方绘画的同时,积极汲取传统艺术营养,发展新的民族绘画,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最值得重视的发展。
当代具象油画灰调效果,是艺术家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艺术家们使用灰调效果,往往是为了能更好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正如塞尚所说:“绘画是一种以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油画,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式风格——画面很平整,色调很灰、很亮,形体若有若无,这类样式风格的灰调油画并非少数,它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我们可以随便举出无数这样的作品,如:尚杨、何多苓、毛焰、季大纯等画家为代表。他们虽然年龄、所处的地域、所受的教育很不同,但灰调油画的画面空间不约而同趋向平面化,以灰调为主色调,单纯、和谐、不温不火。用笔简淡,不喜炫耀。画家们十分注重笔触的运用,灰调子的明度、纯度的变化,更加注重整个画面的韵律和节奏。其精神内涵及表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相暗合,试图达到中国水墨画的“玄素”境界,作品具有“禅”味。
二 灰调油画产生的原因
中国油画由主要向西方学习走向自我创造新阶段,灰调油画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象解读。灰调油画这种新样式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是艺术自律发展和他律发展的综合结果:
1 人文主义的高涨与现代艺术精神的觉醒
随着进一步的对外开放,80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转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改革,必然带来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要求,而时代的发展,也要求努力建立民族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艺术精神。研究中国油画,80年代必不可少,同样,90年代必不可少。历史进入90年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方面,人们对政治的热情平淡了许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油画家大批走出国门,作品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当代艺术展览会上、画廊、拍卖行中。中国美术界经历十多年的变革,已经获得了面对一切文明成果的自主权利。国际艺坛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特别陌生的对象。当人们对西方绘画材料、技术、观念有了清楚认识之后,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向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就在这一刻,他们同东方艺术精髓不期而遇,同传统艺术精神“心领意会”,真正实现了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他们虽然用的是西方油彩,传达的却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心源”,“心印”,“心迹”。
2 艺术自律的作用
中国油画摆脱单纯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利要求和前苏联油画模式后,迫切需要一个油画艺术语言的自律发展,认真探寻油画艺术精髓。这种努力提高中国油画艺术品位、自觉构建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的要求,不仅是中国油画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90年代大多数油画家的创作心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濡养之下的中国画家,即便学习西方油画技法,了解西方油画发展史,而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地域血脉延承,必定会将他们带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探寻和回归之中。
3 社会欣赏的制约与市场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于欣赏中国画,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中国观众背靠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普通群众的这种欣赏要求,有其文化心理上的积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油画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油画家的高度注意。从西方国家反馈回来的中国油画展售信息,强烈地刺激了贫困的中国油画家。随着经济改革使国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内油画市场形成的可能性,正缓慢地变为现实,这极大地解放了油画生产力。90年代后期,何多苓、毛焰、季大纯、尚杨等人以灰调效果为主的油画作品,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三 灰调油画的表现形式
对于历史的研究,有学者提出“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亦有人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时对错并不重要,关键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灰调油画这种样式风格油画的出现,正处于中国油画的转折新时期,研究他们的作品,对我们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说,以90年代为界,中国油画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了,即中国油画的重心从过去的主要向西方学习,走向自我创造,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精神内涵的新艺术,并已初步形成这种风貌,也初具雏形。通过对当代具象写实油画灰调油画及其代表的一些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可以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如下归纳和总结:
1 画面趋向平面化或抽象化,有时吸收水墨画“以白当黑”的观念,留有大片的空白或虚的空间,极富东方绘画色彩。淡淡的茶渍、淡淡的墨渍、淡淡的笔迹,却足于表现淡淡的生活,淡淡的心。没有了主题性的述说,没有了恢宏巨作,作品更具“禅”味。
2 总体色调呈现灰调,单纯、和谐、不温不火;用笔简淡,不喜炫耀;其精神内涵及表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相暗合。
3 忽视或放弃具体的描绘,描绘的主体通常是既非具象又非抽象,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减弱形体塑造的成分。
文人画中的笔墨趣味所形成的独特的灰度感觉,细腻而文雅,在绘画性上有其独特的创造性。这和文人寄情山水和散淡、灰色的人生体验有关。当代画家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体味和参悟,表现在灰调油画上,正是西画技法和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巧妙融合。
四 灰调油画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一个艺术语言体系的完成,总背倚着深厚的人文背景。当一个属于异质文化的油画语言体系,表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内容、民俗风土和人物形象时,这种油画语言无疑会经过另一种文化审美的整合。因此,灰调油画不是生造的一种历史现象和轨迹,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实与存在。只要民族、民族文化的血脉在流淌、传承,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结构,就会对异质文化进行渗透、修正与同化。
民族审美心理,是由民族文化的性格、结构所决定,受制于地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并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文化和地域指向的审美心理。民族审美心理表现在视觉上,显然以民族绘画的价值判断作为典型的审美心理表现。在中国,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笔墨观念和以神写形的判断方式,成为民族审美的典型心理。因此,油画的本土化固然表现成诸多的形态与面貌,但作为中国人文观念、审美方式与接受美学的典型特征,灰调油画显然也具有本土的代表性,即呈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作为画家,我们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观赏者的心灵提供丰富而奇妙的感觉和意蕴。艺术家们往往会按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特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表现手法,就传达出了不同的画境。或许其中某些表达结果,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偶然碰撞所得,但它们与那些有目的地去运用和表达出的技巧意向,依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他不能脱离自身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尚、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艺术,包括中国油画,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国观众,背靠的是有几千年文化艺术积累的民族传统,灰调油画则暗喻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浓郁的民族色彩,也就是民族的精神内涵,即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尤其体现了中国文人画对其深远的影响(文人画以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以水墨及淡彩样式独具特色)。
五 灰调油画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治学历来重传承,与西方人重变革有所不同,所以先秦思想家的理论在历时二千年的中国绘画传统中的奠基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灰调油画”的本质,是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
大量灰调油画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与我们近几年来强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密切相关,也是油画家们对艺术问题深入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产物。对于受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和趣味熏陶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对来自欧洲的油画做适当的“改造”,赋它于民族的精神,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是很自然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外来油画的吸收和改造。在中国出现的别于俄罗斯写实体系和西方抽象、观念性油画的“灰调油画”,必然为世界画坛增加一道风景线,也一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当然,要让“灰调油画”在世界画坛真正立住脚跟,发挥影响,不能只依靠这种样式和风格,而主要靠其中的精神内涵。油画家的灰调油画的语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一是要有坚实的油画艺术基础,二是对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有较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精髓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同等重要性。灰调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其与西方油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灰调油画最大限度地渗入和包涵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因此,灰调油画的内核非常鲜明——中国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中国特征,即作品透现和凸显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味格调。
参考文献:
[1]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俄]康定斯基:《艺术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6] 刘剑虹:《具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甄巍:《体验现代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 [英]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梁冰,女,1976—,广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教学,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