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小朋友,你喜欢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吗?遇到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阅读下面的故事,希望你能受到启发和鼓励。
科学家老师提的问题
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居里上学了。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居里夫人把一些科学家朋友的孩子组织起来,亲自给他们讲课。她还请著名的科学家给孩子们讲课。
有一次,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给孩子们上课。他讲阿基米德在澡堂里的发现——浮力定律。他讲得深入浅出,孩子们都学会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能计算出一个物体的浮力。
这时,朗之万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一定等于排出水的体积。但是,如果放上一条金鱼,它却不会排出相应体积的水。这是为什么?
孩子们一个个皱起眉头,认真地思索起来。
有的说,金鱼有鳞片,它有特殊的结构,因此,就没有让水排出去;有的说,金鱼的身体有伸缩性,它到水里会收缩身体,就不会排出水来;还有孩子说,浮力定律只适用于非生物,不适用于生物。孩子们个个抢着回答,提出了许多假设。朗之万见孩子们思维活跃,心里非常高兴。
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也在思考。不过,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想,金鱼的身体会收缩,如果是一条大鲤鱼,它也会收缩吗?会不会排出水呢?如果是一条大鲸鱼,会不会排出水呢?她开始怀疑老师是不是出错了题。
课后,伊蕾娜还在思考。她决定动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问题的对错。
她找到了一个量筒,倒进半杯水,读了一下量筒里水的刻度,然后把一条金鱼放进量筒。哇,一放进金鱼,水面上升了一大截。原来,金鱼也一样会排出水来。
伊蕾娜把这个结果告诉了朗之万。没想到,朗之万听了哈哈大笑。他告诉伊蕾娜,他是故意出这个有错误的题目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去发现错误,打破对老师的崇拜,引导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挖掘孩子潜在的创造力。
伊蕾娜·居里敢于质疑,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真是太棒了。她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像她的母亲一样,获得了诺贝尔奖。
一个问题引出新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课文《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
一个学生竟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
其他同学听了,都笑了起来。有一位同学说:“‘万万’不就是‘亿’嘛!”
在同学们的笑声中,那个提问的同学灰溜溜地坐下了。
于老师觉得那位同学的提问,表明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她问同学们:“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
这一问,同学们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从发音来说并不很响亮和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
这时,同学们又笑了。
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漪老师当即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
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受到表扬的同学。
于老师见了,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启示的呢?”
同学们听了于老师的话,立即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第一个提问的同学高兴极了。
一个提问改正了
“标准答案”
班上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第17课《麻雀》。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
课文的大意是: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小麻雀,最终吓退了猎狗……
讲完课文,老师微笑着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一些同学脱口答道。
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可是,一个男生却提出了几乎无人想到的问题:“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笑声,似乎在嘲笑他的思维怪异。
那个男生并没有被吓住,继续说:“课文中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了母爱呢?为什么不能是父爱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老师身上。
这位年轻的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该把答案怎么改呢?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同学们听了,都跃跃欲试,热烈地讨论起来。
最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情!
快乐发言:
哇,这样的课堂真精彩!
提出问题,动脑思考,学习过程变得更精彩,心灵感受变得更美妙。希望同学们敢于提问,独立思考。你愿意尝试吗?
阅读下面的故事,希望你能受到启发和鼓励。
科学家老师提的问题
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居里上学了。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居里夫人把一些科学家朋友的孩子组织起来,亲自给他们讲课。她还请著名的科学家给孩子们讲课。
有一次,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给孩子们上课。他讲阿基米德在澡堂里的发现——浮力定律。他讲得深入浅出,孩子们都学会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能计算出一个物体的浮力。
这时,朗之万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一定等于排出水的体积。但是,如果放上一条金鱼,它却不会排出相应体积的水。这是为什么?
孩子们一个个皱起眉头,认真地思索起来。
有的说,金鱼有鳞片,它有特殊的结构,因此,就没有让水排出去;有的说,金鱼的身体有伸缩性,它到水里会收缩身体,就不会排出水来;还有孩子说,浮力定律只适用于非生物,不适用于生物。孩子们个个抢着回答,提出了许多假设。朗之万见孩子们思维活跃,心里非常高兴。
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也在思考。不过,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想,金鱼的身体会收缩,如果是一条大鲤鱼,它也会收缩吗?会不会排出水呢?如果是一条大鲸鱼,会不会排出水呢?她开始怀疑老师是不是出错了题。
课后,伊蕾娜还在思考。她决定动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问题的对错。
她找到了一个量筒,倒进半杯水,读了一下量筒里水的刻度,然后把一条金鱼放进量筒。哇,一放进金鱼,水面上升了一大截。原来,金鱼也一样会排出水来。
伊蕾娜把这个结果告诉了朗之万。没想到,朗之万听了哈哈大笑。他告诉伊蕾娜,他是故意出这个有错误的题目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去发现错误,打破对老师的崇拜,引导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挖掘孩子潜在的创造力。
伊蕾娜·居里敢于质疑,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真是太棒了。她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像她的母亲一样,获得了诺贝尔奖。
一个问题引出新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课文《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
一个学生竟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
其他同学听了,都笑了起来。有一位同学说:“‘万万’不就是‘亿’嘛!”
在同学们的笑声中,那个提问的同学灰溜溜地坐下了。
于老师觉得那位同学的提问,表明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她问同学们:“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
这一问,同学们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从发音来说并不很响亮和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
这时,同学们又笑了。
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漪老师当即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
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受到表扬的同学。
于老师见了,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启示的呢?”
同学们听了于老师的话,立即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第一个提问的同学高兴极了。
一个提问改正了
“标准答案”
班上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第17课《麻雀》。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
课文的大意是: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小麻雀,最终吓退了猎狗……
讲完课文,老师微笑着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一些同学脱口答道。
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可是,一个男生却提出了几乎无人想到的问题:“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笑声,似乎在嘲笑他的思维怪异。
那个男生并没有被吓住,继续说:“课文中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了母爱呢?为什么不能是父爱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老师身上。
这位年轻的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该把答案怎么改呢?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同学们听了,都跃跃欲试,热烈地讨论起来。
最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情!
快乐发言:
哇,这样的课堂真精彩!
提出问题,动脑思考,学习过程变得更精彩,心灵感受变得更美妙。希望同学们敢于提问,独立思考。你愿意尝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