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设计中线条美的内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绘画在观察物象时,主张“静心观照”,使主体自身融入客体外界之中,体味陶养,寻求客体精神与主体情感的契合点,诱发灵感,达到“迁想妙得”的境界。为了强化线的这种表现因素,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上具有相对主观和夸张的特点。高度的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用线造型的又一大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设计 线条美 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
  论及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可以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中予以把握,其导源自《诗经》、《楚辞》及书法,主要特点偏重于抒情,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把对情感的表现看作艺术的生命所在。绘画艺术亦不例外。这些美学观念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用笔奇峭,取境古逸”,笔意纵横,气象雄伟,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以有个性的线条来表现其内在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观照与表现方法,使得画家更多的是将视线集中于对主体与客体的精神本质的构思,而少有对客体表象的理性观照。画家所表现的意象是建立在主体的心理时空之上的,主体的情感逻辑便成为意象赖以存在的支撑点。它不受物理时空的制约,排除了同客体精神无本质联系的表象,是客体集中、概括的本质因素与画家主体情感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此时的意象既非客体的再现,亦不是画家随心所欲的臆造,尽管它在物体表象上同客体物象相去甚远,看是不似,但在其精神内核上却是更高的、更完美的契合,是对象生命气韵同主体精神情感的高度融合,是“离形得似”,如齐白石笔下的虾,尽显这种美学理念。因此,宋代的苏东坡更是不无感情地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其核心观念所在。由于摒弃了客观表象和物理时空对主体表现的制约,将情思与视线放到一个不受狭义的物理时空制约的无限精神空间上,使得画家获得了一个传达客体精神和主体情感意志的相对宽泛的表现天地。正是有了这块天地,才让传统绘画中的线有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情感的表现。
  二 线条美的内涵构成
  1 写形与传神的浑融
  对传统的中国画来讲,线条是其造型的主要手段,肩负着写形和传神的双重任务,即“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清初朱耷笔下的写意花鸟,形象夸张,线条凝重简括,行笔走墨无不充满了画家孤独幽愤之情和寄寓着画家的亡国之恨。在这层意义上,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是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形与形之间的分界线,是对物体的界定,是物体的轮廓和边缘线,具有相对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画家在观照客体物象的同时又融进了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将客体精神同主体情感想象相融汇,凝聚于笔端,借助线条这一媒介显露出来,使线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内在的精神得以外化为可感的物质形式。为了强化线的这种表现因素,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上具有相对主观和夸张的特点。由于“神需依形而显,形需依神而立”的辩证关系,使得传统绘画的线在写形与传神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唐代著名画家张 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用以描绘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形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
  在塞尚的绘画世界里,人不是疏离孤独的,也不是痛苦的,因为人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更不是独享灵明的主体,人只是“万物齐一”的宇宙生命中的一个类别,与所有事物以致观赏者处在平等的交融互动的关联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以全景式构图,运用雨点皱、豆瓣皱等表现北方山石的雄浑。凝重的皱法,把自然山川的雄伟高大、不可战胜,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北方崇山峻岭的萧疏、空旷、幽静、荒凉使人如身临其境。
  中国绘画艺术特别讲究意境和文化感,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传统文化情结方面最为明显,简单的线条皱法,就承载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的重任,使得画中用线有着丰富的表情性和惬意性,以及严格的形式规定,从而把社会意识、人和自然宇宙、社会现实和审美理想包容到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以“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了人与宇宙的不二状态。线作为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方法,是联系笔墨语言与真实形态之间最适合的中介因素,它以线条的不同书写形式,来表现不同的生命感觉和意趣、韵味。
  2 高度的程式化也是其美学内涵
  高度的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用线造型的又一大特点。在中国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画家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线的表现程式,从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到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及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至后来人物画的“十八描”和山水画法等,都是历史上线的表现程式。不同的对象给予画家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画家通过深入的体察,从对象中抽象出整套在精神感受上与客体形象的精神特征相适应的线的表现程式。程式的形成同物象的暗示相关,但因其主体间的差异,使这种程式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实则是客观物象固有特征同画家个性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当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一个时期的审美风尚等对它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画的线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匀称、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中的“不似”与可见自然拉开距离的“形变”,这种客观的“物象”与主观的“意象”之间的“形间差”,为发挥线条自身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中国画的线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还是一种思维符号,是独立的有生命的实体,中国画把“抽象性”艺术的书法形式因素纳入绘画之中,就能在造型之外又多一层的相对独立性,寄托于线本身的审美因素,大大提高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绘画崇尚“骨法用笔”,认为行线运笔应以骨为质,讲究用笔的功力要“力透纸背”。单就用笔的方法来看,就十分讲究,诸如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提按、一波三折,等等,造成行线在刚柔、方圆、轻重、曲直等形态上的变化,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线条诸多的表现力。不满足于描绘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而把主观与客观、心与物、天与人放在宇宙中进行观察,并着眼于自身感受的概括。西方人按他们的思维方法,想象中的飞天必须有翅翼才能翔于蓝天,而中国的敦煌壁画利用律动、团转的飘带、流畅有节奏的线条,使意识中的飞天翩翩腾飞,满壁风动。
  3 线条的装饰性和形式美
  线条的装饰性和形式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客体物象所暗示的线是纷繁杂乱的,不可直接入画,它须经画家依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进行归纳提炼,组织安排,使原来杂乱无章的线升华为具有疏密、聚散、穿插、长短等变化的艺术趣味的线。落实到画面上,被画家按一种合规律的组织安排,产生多样统一、整齐一律、对称、均衡等形式美。
  中国画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使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和表达画家情思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极高艺术造诣的表现体系。传统绘画的线是建立在客体与主观感受相联系的基础之上的,且受主体情思的明显支配,它放弃了对客观物象的物理属性的刻意追求,不重阴阳光影、空间体积,侧重主体情感的表现,侧重对形式美的追求,多精神性,少物理性。传统绘画的线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其许多特性可以独立于形体之外,诸如线条的表现程式、运笔行线的功力、表现力皆是如此。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线的运用发挥,可说是将线自身所具有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达到穷极之境地。毫不夸张地讲,单就中国画的线来看,从起源、发展、演变到风格形式的繁复就可构成一部恢宏的史书。不管传统绘画线的程式之多、发展变化之大,每个时期的审美时尚和每个画家的审美趣味之不同,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即追求客体精神与主体情感在线中的表现。
  如果把中国画同西方绘画作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一境层;西画以建筑空间为支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刻、油画同属一境层。然而形似逼真与色彩浓丽,却正是西洋油画的特色,中西绘画的趋向不同于此。而西方绘画的线条从属于所表现的对象,离开了所要求塑造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线条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中的“不似”与可见自然拉开距离的“形变”,这种客观的“物象”与主观的“意象”之间的“形间差”,为发挥线条自身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条件和可能,中国画的线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还是一种思维符号,是独立的、有生命的实体。中国画把“抽象性”艺术的书法形式因素纳入绘画之中,就能在造型之外又多一层相对独立性,寄托于线本身的审美因素,大大提高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如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外,在树纹、点叶法等绘画种类上仍有诸多详细的笔法分类。相比之下,西画用线就显得随心所欲,进而简单了许多,除了受物象本身的限制之外,没有更深的内涵和探究;而中国画的线性艺术本身就见功夫,见味道,有看头。在东方艺术中,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形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有一定的程式,这些也对欧洲的近代美术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摹为主要;而中国人物画则一方面着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面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式线纹的描绘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以它独特的宇宙观点与生命情调一贯相承,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替形象的写实,超然而浑厚。中国画在受心物限制之外,尚有明确的客观性形式规定。线是绘画中最简单、最便利的表现,同时,最困难、最神秘的也莫过于线。作为当代人,我们应立足于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的传统线性艺术基础上,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展开中国画线性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三 结语
  当前,“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现象比较突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吉祥图形和纹饰,流传极广的吉祥图案,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吉祥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地组合到现代广告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如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以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服务于中华民族与社会的现代化事业,才能置身于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景隆:《中西美术交流的历史痕迹》,《艺海探索》,2003年第4期。
   [2] 石方修:《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探索》,《齐鲁月刊》,2004年第5期。
   [3] 金松林:《中国传统绘画的线之比较》,《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 刘海涛:《论欧洲油画中的人文内涵》,《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作者简介:刘永霞,女,1969—,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淑女”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对“淑女”含义的理解与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本文对各种英语译文中有关“淑女”的翻译进行对比并加以重点分析,进而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兼具历史性和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同时也与译者的文化底蕴和世界观、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淑女 文化词 跨文化交际 翻译 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期刊
摘要 英语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隐喻思维特征。概念隐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了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名转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为进一步阐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关键词:名转动 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隐喻映射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词类转换的一种,“名词转换为动词”(简称“名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词汇的异常搭配问题进行了语义分析,并说明了联想关系在词汇异常搭配中的作用以及语言语境对词汇异常搭配的影响,从而揭示其特殊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联想 词汇搭配 异常搭配 语言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一定规范的表达形式,这使得语言使用者必须在遵守这种语言规范的前提下,顺利清楚地表达所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展开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翻译中的空缺层面对中国英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相对于国外各种英语变体的研究,“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鉴于此,本文拟借用关联理论对“中国英语”的语用恰当性进行阐释,希望为中国英语的研究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英语 关联理论 语用恰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句子结构差别很大,进行英汉主语的对比分析,能让英语学习者知己知彼,从而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提高语言的输出质量。  关键词:主语 主题显著 主语显著 无灵主语 有灵主语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一 汉语主语  (一)汉语中主语的类型  汉语是象形文字,没有形态变化,它不具有词形
期刊
摘要 爱情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爱情悲剧尤为震撼人心。疾病和灾难是爱情悲剧产生的两大主因,在古今中外影片中都有经典的演绎。中美文化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信仰是一致的,《山楂树之恋》与《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在遭遇疾病和灾难时又再现了不同民族心理和直观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泰坦尼克号》 爱情 悲剧 隐喻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9月1
期刊
摘要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对家庭伦理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二十多年来家庭伦理剧中角色的人格变迁轨迹,即由追求超我、释放本我到展示自我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角色 超我 本我 自我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近来一部热播的家庭伦理电视剧《你是我兄弟》,讲述了父母早逝的四兄弟成长的故事。剧中作为长子的马学武,为了照顾
期刊
摘要 电影《刮痧》中许大同一家祖孙三代的话语具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身在美国的三代中国人特有的身份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为实现其身份价值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影片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中西双方试图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与传统的一种倾向,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刮痧》 传统文化 碰撞 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和
期刊
摘要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他们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不容乐观。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
期刊
摘要 新民乐以其全新的演奏形式、全新的演奏理念征服了亿万观众,为民族器乐演奏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成为当今中国乐坛的一颗耀眼新星。与此同时,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民乐的大讨论,百家争鸣,褒贬不一。在此问题上,笔者另辟蹊径,不急于评判新民乐的好与坏,而是深入到新民乐的作品中间,在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配器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民乐 作品 节奏 和声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