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过,“青黄”何处寻?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黄》是格非早期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对《青黄》的分析,本文指出,格非早期小说在叙事上有一种流变性,存在着叙事空缺和主题多义的性质,而预言、梦境、时间等元素的运用一直延至其后来的小说中。
  关键词:格非;青黄;叙事;多义;梦境
  德国文论家姚斯认为,“期待视野” 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 是 “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 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2]但对于格非作品,阅读期待变得非常困难,尤其中篇小说《青黄》,几乎期待变得无处可倚,叙事“ 支离破碎”。也就是说,格非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一种流变性、不确定性、不可把控性,存在着叙事空缺和主题多义的性质。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青黄》的故事只有一个,即“我”因不认同谭维年教授对“青黄”一词的理解,要前往麦村考察,寻找“青黄”的含义。按照传统叙述,小说会陈述“我”寻找的过程,然后给出答案。但《青黄》并非按常理出牌,首先寻找进程非常缓慢,甚至中间插入了一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往事,笔墨大量用来描写景物、场景,最后竟然是“对于现在看来完全可能是谭维年教授杜撰的那个词,我丧失了所有的兴趣”。[3]由此可见,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叙事方式有重大差异,它们不再完整,不再以精心营造的悬念来吸引人,而把关注点放在对某些场景的渲染与旁枝末节的描写上,从而达到文本形式的实验效果。“‘先锋小说’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方法上的意义和变化。”[4]
  具体到细节上,叙事“空白”书写方式在《青黄》中尤为明显。就像前文提到的,小说中插入了一件九年前的往事,这件往事的独特性在于,换麦芽糖的老头李贵在和“我”住的当晚“偷偷”出去过一次,巧的是,他出去的当晚,二翠被一个醉汉杀死了。根据分析,二翠可能是被李贵杀死的,因为两个人“活动”时间重叠;也可能杀死二翠的人不是李贵,因为从作者叙述来看,除了时间一致,李贵几乎没有任何作案嫌疑(就连暗示李贵犯罪的可能性都没有)。如此就造成了一种悬念和空白,而这种空白是没有答案的,甚至连书写这种空白的合理性都受到怀疑。再如“那个给羊圈加固木栅栏的老人”,作者说,“他在叙述往事时给人造成一个奇怪的印象是:他在揭示一些事情的同时也掩盖了另一些事”。[5]这个老人要掩盖什么事?他为什么要掩盖?后文亦无回应。此类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姓张的外乡人的棺材为什么“连尸骨都没有”,他的尸体到哪去了?小青的儿子看到“一个瘦老头在门外转来转去”,这个“老头”是谁?老艄公“把我咬得浑身是血”,他为什么咬小青?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得而知。所以在格非的小说中,总是充满这类涣散、充满悬念却又无解的情节或片断,一方面他们构成了文本的张力元素,增强了小说的诱惑指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理解的难度,最终可能成为文本书写技巧的试验场,走向一种无法解读的“虚无”。
  既然故事已经“支离破碎”,那么也就无所谓结局了。在小说《青黄》中,作者“故弄玄虚”地提供了“青黄”的几种可能含义:少妇的名字,春夏交季的代称,记载妓女生活的编年史,妓女的简称,草木植物。也就是说,“青黄”可能是其中一种含义,也可能都不是。陈晓明教授认为,“‘青黄’(的意义)不断为各种对它的解释和有关的事件掩盖,它成为疑问的聚集地——一个能指的‘非在’”。[6]作者似乎想表明:“青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在叙述一个过程,一个由片断化故事组合的过程。所以我们在《青黄》中无法找到任何答案,包括主题的答案,因为作者就是在试图瓦解故事,消解主题,就像解构主义那样。当然,找不到固定的主题并不代表没有主题,相反,它呈现出了主题的多样性——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适合的主题类型。像伊瑟尔所言:“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7]
  值得一提的是,《青黄》不是一部推理小说,更不是神秘虚妄的巫术之说,但它往往运用预言式的把戏预测到未来的凶吉。而“梦境”对格非很重要,他常常运用“梦”来追忆往事,结合时间的动态性,营造出一个个似是而非,玄幻悠远的场景。格非正是运用预言和梦境的手段,通过对对时间的往返追忆,对“记忆的重新排列”,达到虚构的效果,同时形成独特的意绪体验。这些艺术手法也体现在他以后的文本中。
  参考文献:
  [1] [2]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28
  [3] [5]格非.青黄[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73、63
  [4] 洪子誠.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8
  [6] 陈晓明.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46
  [7] 伊瑟尔.本文的召唤结构[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70.67
  作者简介:石涎蔚(1985-),男,壮族,广西南宁市人,山东师范大学20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05亿辆,快速增长的汽车保量为汽车后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汽车钣金与涂装在汽车后市场份所占的份额逐年攀升,汽车钣金在汽车修理厂的营业额甚至已经超过维修与保养的份额。然而,当前从事汽车钣金工作的维修人员普遍存在技能低下,整体职业素养偏低等问题。一流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影响着汽车维修的质量、汽车后市场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的前途。职业培训能够促进农民工基础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政课作为教书育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主流阵地,在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渠道上一直深受国家重视。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低,德育功能不断弱化,榜样示范法的作用和价值逐渐边缘化,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度思考和研讨。  关键词:榜样示范法;思政课;问题;对策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高校思政
期刊
摘 要:高校的教育如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预期的人才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的一个个教学团队,更离不开一个个教学团队领导。教学团队领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团队作用挥的好与坏,大与小,都与教学团队领导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学团队领导不仅要管理好所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还要以身作责,从自己做起,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形成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了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经研究发现,创设贴近生活的物理情景,提出有效问题以及组织学生活动是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有效课堂;运动的描述  1 前言  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1]与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2]都对教学提出了“有效性”的要求。结合两本书的观点,我認为
期刊
摘 要: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使用汉字字形结构分析方法,在对“涂”字字形和本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涂”的词义系统的梳理,分析了“涂”的意义演变线索,并分别考查“涂”、“途”和“塗”这三个字的词义分工。“涂”的“道路”义是从“涂”的本义“水名”引申出来的,此义在今已写作“途”;“塗”的本义在古为“泥”,在今“塗”和“涂”合并为“涂”。“途”、“塗”是由“涂”分化而来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述智能化音乐教学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出发,主要论述了智能化音乐教育手段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智能化音乐教学的基本组成、应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利用智能化进行音乐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智能化音乐教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智能化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工作记忆与二语写作的关系,选取江西某高校大二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被试,分别参加操作广度测试与说明文写作测试,结果表明:1、工作记忆与写作的总体水平、准确度没有相关性,与流利度的部分指标相关,与句法复杂度中度相关;2、准确度与流利度可能存在竞争效应,准确度与句法复杂度存在竞争效应,但是流利度与句法复杂度不存在竞争效应。  关键词:工作记忆;二语作文产出  1 引言  工作記忆的概念是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也必将导致教育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作为教学的四要素之一,其专业发展备受关注。本研究重点探究了新疆双语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专业发展遇到的一些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1 引言  新疆双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关键,他们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双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一些与教师形象不相符的事件也经常被曝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文章从注重仪容仪表、改善言谈举止、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宽容心态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维护教师职业良好形象的途径。  关键词: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宽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围城》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结合目的论相关原则,对相应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目的论和文化负载词进行介绍,然后,对《围城》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最后,结合目的论,文章对《围城》译本中处理不同类别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分类及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交流与交流日益普遍和频繁。对于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