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现实意义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智慧启迪。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凝结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中。在这里,所谓“天”,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人”,是指人和人类。天人合一观的首要含义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来自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中国哲人多以天人合一为高级境界与觉悟,认为天人合一所观照的宇宙万物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认为天与人和谐,人与物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互相关联。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定位与诠释,也为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发。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样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爱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道法自然。道家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本来,反对人类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世界。老子认为,人是在宇宙的演化历程中诞生的,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禀赋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即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讲的自然包含三层含义:外在的自然界、运行的功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守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融合、创新、发展,通过系统的新陈代谢实现新旧交替,促进社会永续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然是永恒不息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系统,人只有遵循规律、尊重自然,才能减少与自然的矛盾,实现长久生存。
  致中和。《礼记·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其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我国先哲提出的“中和”思想,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包括关于“和”与“中庸”的思想。老子主张“守中”,孔子主张“中庸”,孟子主张“中权”,荀子主张“中当”。“中”要求人的行为要把握一定的度,“允执其中”以保持事物协调发展。“中和”思想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协调适度发展,反对极端和过分,反对盲目和任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摒弃征服掠夺自然的非理性行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續发展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还关乎全球生态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了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只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建设好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梦”也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热的词汇。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探索建设“
中国古代妇女研究中,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民族政权中受到较多关注。契丹源于东胡,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东胡“凡事只从妇谋”之传统。妇女有权参与各项社会事务,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家庭,因而在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均可见妇女身影。综观整个辽朝社会对妇女的态度,一方面长期保留母权制痕迹,妇女社会地位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日深,辽人对妇女的身份定位逐渐调整为贤妻良母,注重伦理纲常、贞
简易滴灌是微喷滴灌方式中的一种,具有安装简单、移动方便、配套性好、故障少、省水省肥、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设施栽培的蔬菜及草莓基地广泛应用,应
费尔巴哈有云:“论文像是光,论争像是火。”文章有反响,无论是正面的反面,对作者对刊物,都是求之不得。特别是商榷文章,于争辩之中,能将问题最大限度地引向深入,从而使事物的本质最大
结合关峡隧道裂缝病害,在收集病害区段各类资料基础上,绘制裂缝展示图,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地质雷达及地质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地质方法可直观反映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发育程度。通过对
自“养花热线”开通后,我们接到许多热情的读者来电来函,咨询养花中碰到的五花八门的难题,我们择有代表性的问题陆续解答。并欢迎继续拨打养花热线“2146551”每晚18:00~20:00
瑞士BLS铁路公司的勒奇山山麓基底隧道横穿瑞士阿尔卑斯山,全长约35km.是欧盟货运通道1/A的组成部分。隧道内的列车运行由ETCS2级系统控制,最高速度250km/h。TLT系统主要支持隧道
公开课前,执教老师端着一杯矿泉水,慢慢地,从三年级一班孩子的座位旁边走过。他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香’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杯子举了举,问:“哪
别的时节吃火锅或许会有些油腻,冬天则不然。窗外是呵气成冰的寒冷,霜雪簌簌而下,屋里弥漫着火锅的热气,透出橘色灯光,香喷喷暖洋洋,锅里刚捞出的食材滚热鲜香,可口又暖心。  中华美食种类繁多,但若说起接受度最廣、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火锅必是榜上有名。火锅并非自近现代才风靡,而是古已有之。考古学家自战国墓葬中发现陶罐锅,可见类似火锅的饮食在先秦便已出现。至宋代,《书陆道士诗》一文中曾记苏轼吃火锅事:“江南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发展,对农业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也表现出和时代发展完全不相适应的发展态势,说明相关人士应以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