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故我在?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kfc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大哥很多年了。”在家里是排行老大,上学时一直是班长,管人管惯了,也就强势惯了,独断、超自信,雷厉风行、说话直接,非常具有标签性。但这就陷入了一个逻辑:如果决策正确那么会贯彻得非常好,而一旦决策有错误,就会一下子滑向满盘皆输。
  强势上司其人
  身处客服部,要与客户打交道,尽管我们的手册上规定很明确,但也常常出现超出想象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经常做新案例培训、新事故应对测试。因为性格急、说话快、嗓门又大,有时我一连串问题抛过去,一下子就能把员工砸蒙。气场就是这么微妙的事,大家知道很难说服我,即使争辩最终通常还是按我的意思去执行,也就习惯了顺应,干脆听令执行就好。
  久而久之,员工遇到事情干脆就一个想法“找关总”,免得麻烦。这样一来,我更忙,有时又忍不住发火,甚至也骂过人。我想听到员工的意见,可是却特别难,我也就更着急,表现出来的状态自然是愈发强势。
  为了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我还经常搞“陌生拜访”,即使在凌晨时分,也偶尔会去抽查员工的工作表现。同时长期坚持考试制度,以便随时督促员工的业务熟练水平,以提升服务。有的老员工已经慢慢习惯了,有的却时常紧张和焦虑,或者干脆毫不在乎,不就是罚吗。
  做个坚持做自己的人,一直是我的人生态度,而当了上司后却让我开始思考,该如何坚持自己,才能更好地领导他人?在和几个心腹员工聊天中,他们一致认为:“你太强势,弄得有些人的想法还没有讲完,就被你否决了,弄得员工自信心强烈受挫。”这就像在强势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通常都会表现懦弱且毫无主见。
  其实,虽然我看起来很强势,但也喜欢有主见、执行力强、还有点儿领导才能的“厉害”下属。想想自己的心腹下属,有的还真是不打不成交。小王是我招聘进来的员工。有一次,因为一个错误我当众批评他,他却一声没吭。事后,他私下里找到了我说明了事情的原委。问他为什么不在会上说,他说:你在气头上,说了你也会认为我强词夺理,何必呢?再说,我知道你是为了工作,能理解。这样的下属也太贴心了。但我也很自责,自己的强势让员工受了委屈,幸亏他们心理强大,自我修复能力很强,但不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素质。
  退一步,海阔天空
  渐渐的,我开始有意去示弱。为什么自己已经体力不支,还要坚持冲在前面?为什么自己宁可搜肠刮肚,也听不到员工的见解?退一步,就是给了员工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解脱。有些时候,我会说“这不是我的优势,就要看你的了。”尽管我也会担心,还会偷偷帮忙,但一定是授权给员工自己做。当遇到我认为他们应该可以解决的问题时,干脆就当不知道。“这是当下的新问题,你们怎么看?能怎么解决?我们曾经的老打法,恐怕已经过时了。”我该多用用“元芳”体啊!
  冷静的观望之后,其实员工也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比我想像的还要完美。群众的智慧大呀!其实,示弱不是真的要软弱无为,而是让下属意识到自己可以比上司还要强大。
  责任编辑:子荷
其他文献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4例诊治分析苟章洋余定庸漆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637007)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指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重复CT扫描、脑血管造影检查,以及手术、尸检发现原来
对γ-氨基丁酸(GABA)与常见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性抑郁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
说起中国和非洲的友谊,大多数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那条著名的坦赞铁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人曾勒紧裤腰带,捐助非洲国家,帮助他们走向现代化。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非
目前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在事故应急管理中,政府责任主要表现为事故预防责任和事故救援处置责任。建立健全事故应急管理中的问责机制,真正做到依法问责,是有效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回顾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山西襄汾尾矿溃坝、三鹿奶粉案、央视大火案、王家岭矿难等重特大事故仍然历历在目,安全生产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我国也颁布了众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但为何人为责任事故还是
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是合家欢聚共赏明月的团圆日。但每年中秋节,对守护生命的广大医护人员来说,就像每个普通的工作日一样,仍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确保患者
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掌握着一家机构最重要的资产—人才的丰富数据,如果能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就能为机构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
案例反映的是医疗机构健康体检的管理问题。一方面,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7k,-tz的持续提高,老百姓追求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
原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中曾经列举了“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其中所提到的第一种人才就是“创新实践者”。李开复强调,“在21世纪真正有价值的人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