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诗和流行音乐歌词在交汇中的新发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t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早在《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咏志”,朱光潜说:“歌本长言”。此时的诗是用来唱的,不长不足以形成高低长短的腔调,后两句作为前两句的补充,是说这种腔调,也要依一定的规则来。这样看来,诗与歌原本就是不分家的,关系密切,诗歌都是用来表达愿望的载体。而现代诗的出现,从有标点,到无标点,到更加自由的長短搭配,更有利于人们感情的抒发,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便被更多的词作者使用,经过曲作家的谱曲,生发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
  关键词:现代诗;流行音乐歌词;方文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一、流行音乐歌词与现代诗创作的相似之处
  新诗诞生以来,形成很多不同的派别,但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主张“三美”,为我们欣赏新诗指明了道路,“三美”主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音乐美”,这也充分说明了没有韵律节奏感的诗歌欣赏起来是很晦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的不足,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健康发展。
  (一)现代诗的音乐美与流行音乐的韵律美
  歌词与诗同出一源,具有诗的特征。闻一多“三美”理论中的音乐美,其实也就是要求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这一点与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不谋而合。二者都涉及到所谓的押韵的问题,只有押韵的诗歌和歌词,才能朗朗上口,让人记忆深刻,而不会出现蹩脚之感,这是从形式上对创作的要求,也是基本格式。现代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将诗歌借为歌词使用的大有人在,琼瑶就是这些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人,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琼瑶剧主题曲大都由琼瑶本人操刀,借用《诗经》中的词句谱曲而成。现代更不必说,徐志摩的诗歌因具有“三美”的特色,更是被频频借用为歌词,完全没有违和感。如方文山的《念一首诗给你听》中押韵的歌词:风铃、很轻、旅行、风景、蒲公英、吵醒、韵脚为ing。
  (二)分行排列,以抒情为主
  现代诗中的“三美”还有一点就是建筑美,这也是与诗歌的形式密不可分的,诗句的排列,断句等直接影响情感的表达。长短不一的诗句,在给人不规则感的情况之下,只要一读起来却完全没有错落的感觉,反而觉得此处本就应该有停顿,来缓和读者的情绪。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典型。而歌词是要用来谱曲的基础,歌者不可能一气呵成,中间不停顿,故一定要有换气的空间,所以在讲究押韵上口的同时,也要讲究歌词的排列组合,衔接连贯,结构层次分明。通俗易懂,且讲究内涵。方文山歌词《听见下雨的声音》亦是如此:
  竹篱上 停留着 蜻蜓
  玻璃瓶里插满 小小 森林
  青春 嫩绿的很 鲜明
  尽管词句长短不一,但这样的形式无论是对于谱曲的人,还是对于唱歌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
  二、现代诗之于流行音乐歌词的区别
  尽管现代诗的创作与歌词的创作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为受众不同和作用不同,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区别还是很大的。
  (一)二者营造的意象意境不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精髓,若干抽象或具象的事物完成了诗人对意境的建构,这种意境所承载的是诗人个人的主体意识,无需过多地在意读者的观感,更注重的诗人本身情感的宣泄。如高适的边塞诗“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军前半死生”,这是一种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活的人无法体会的情感。
  而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则不同,在宣泄词作者本人的情感过程中,对意象的选择不用那么考究,有的可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有的可能是在描述一段感情等等,词作者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听众的认可,从而产生共鸣,使听众能从歌词中搜寻到更多自己的影子,这就需要歌词极具大众性和世俗化,而且因为要受到音乐的束缚,词作者天马行空的创作有可能会没有市场。
  (二)哲学高度不同
  为什么在学界普遍认为,诗歌是一种高尚的文学样式,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诗歌正是用最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没有一定文学造诣或者是哲学感悟的人,是没有办法领会诗人的意图的,比如诗人卞之琳的诗歌《断章》中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似没有疑难文字,很好理解,可是这两句诗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所以诗歌的功用是供人们阅读欣赏思考的。而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需要入乐,要用于歌唱聆听,要有市场,那就不能晦涩难懂,这也是凤凰传奇的歌曲为什么受众很广一样,大街小巷,老少皆宜,无论懂不懂歌词的意思,都会唱。而方文山的歌词已经算是同类中审美与通俗并存的了,如他的《泼墨山水》: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时节 青石城外 一路泥泞的山水 一笔凌空挥毫的泪。这些词句都很有文学的审美情趣。
  三、现代诗和流行音乐歌词在交汇中的新发展
  方文山的歌词之所以在词作者中独领风骚,歌词难求,并非空穴来风,从他的歌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有现代诗创作和欣赏的“三美”理论,也有富有文学色彩的词句,在他的创作中,似乎能看到词作者力图将诗歌的含蓄、婉转、朦胧、联想等文学色彩运用到歌词创作当中来,使语言的书面化与口语化达到最大的平衡,使歌词富有生活的气息,不难看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诗能入歌,歌能成诗,也许会成为未来歌词作者追求的发展方向,使用流行化、个性化名次衔接现代流行趋势,更有利于提高音乐艺术的乐趣和吸引广大听众群体,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听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黑皮香蕉人”的“变形记”——《所罗门之歌》中奶娃在空间变换前后的伦理缺场与重建(编号:YJSCX2016-028)。  摘 要:《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为数不多的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呈现了奶娃在南北空间变换下其自身伦理特性的相应改变。北方的空间属性使奶娃的伦理
在这片幸运的水域里  又一次抚摸你的名字  那个仙字也彷佛振翅高飞了  伴随你为这片草原般的天空  播撒出一道道诱人的彩虹  真正读懂了你的选择  整整用了我半生时光  当无数风雨之路都像绳索  绑架了我青春的年华  才从心底长出对你的羡慕  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简单  想飞就飞想叫就叫  不用事前翻看别人的眼色  不用事后反省自己的言行  事前事后全是你的无忧无虑  这里没有权力划出的垄断  这里没
白玉兰 我见过你一回  在早春  在北国的冰雪  把北国埋在冰雪之下  在北国之南  在庐山上  在鐵褐的枝干上  在叶子还没返青之前  你 徒自开放  白玉兰  你硕大的花朵  像从梦中走来  而梦 就真的是梦吗  能不能是另有一个空间  另有一段精彩  白玉兰  是白玉雕琢的吗  我不敢触碰你的花瓣  怕我一不小心伤了你的身体  白玉兰  你的洁白不是冰雪的洁白  不是人间的洁白可以抵达  白
摘 要:虽然柳宗元在柳州任职仅有短短四年,但其柳州政绩却历代传颂,柳侯祠也长存至今,个中原因并非“政绩”二字就可以解释。实际上,柳侯祠的长存于柳宗元的文学魅力有着莫大关系,可以说柳侯祠是因文而立、因文而兴、因文而盛、因文而续,正是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及文学地位与历代文人的不断缅怀造就了柳侯祠的延续千年,也造就了柳州在文学地图的重要地位与柳州今日文化旅游的兴盛局面。由此,我们看到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在寺观
作者简介:弓慧敏(1992-),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影片中赫本饰演的女角色是一个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她每天穿梭于各式各样的男人之间,与不同男人的周旋成为她的赚钱途径,结果呢?收获的是虚空,蹉跎的是岁月。影片中男主人公第一次出现时,他高大帅气,彬
不去理会影子的谎言。斑驳破碎  那些被光肢解的酸涩的欲望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淹没了所有的村庄与马厩  来来往往的喧嚣仿佛吐字不清的  哑者。瞪着铜铃般的眼睛  将故乡的原风景一一收进画框  色彩是受了魔法的  骑在一株奔跑的树上  漫无目的地围拢东南西北,要圈住  快与慢,静与动  圈住一切欢爱的砝码以及  流年逝水里凄绝的尘埃  晴空,丽日。或者阴霾  跟奔跑的速度无关。情绪如发丝  在
摘 要:洛南方言中的词缀“儿”与“子”可以附缀在相同的成分之后,并用在相同的句子之中,但在语义方面却存在表达性功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指小、增量以及感情色彩等方面。  关键词:词缀;儿;子;增义功能;洛南方言  作者简介:韩肖雅(1993-),女,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黄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一部经典女性哥特式小说,同时,它也是体现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作为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吉尔曼以极其细致的文笔在《黄壁纸》这部短篇小说中运用女性哥特式艺术深刻地揭露了19世纪后期的女性社会地位,描写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反抗。本文分三个部分从女性哥特式的角度探析《黄壁纸》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关键词:《黄壁纸》;女性哥特式;
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作家墨白爷爷的二舅在天津卫塘沽口那儿的百顺梨园当跑堂。谁料,天津卫战事一起,他爷爷的这位二舅胆儿小的像只遭过枪的兔子,懵了头,一口气撒丫子就蹿回了他的老家河间府。嘛一根线头大小的东西也没带回,却装回了一肚子臭芝麻烂谷子七巧八怪涩舌头倒牙根子的稀奇故事来。他说,甭看戏园子是下九流混混的地方却是个出人物的地儿。什么四大青衣、四大花脸、八大锤还真出了不少。啧啧,就是他说的那一些看似不
摘 要: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中部分带有着或多或少的自传性色彩,在1922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中,也具有“卡夫卡式困境”的投影,在这个奇异的艺术家生命消逝背后,也是作者对自身存在问题与人生孤独困境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艺术与生命;绝路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