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学的“主题融合”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尝试通过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来优化课程结构;也可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把一个课题重新建构成为一个主题单元,进行综合性探究体验;还可以通过寻找教学内容的外延,巧妙融合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一个主题,融合相关内容元素,形成系统连贯的单元,以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主题融合
  《迎春祈福》一课结束后,不少三年级小朋友围着我“叽叽喳喳”,他们对剪“福”字意犹未尽。可是因为这个内容折剪较难,我已经上了三个课时,如果再上一节课恐怕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迎春祈福》后面是《中国结》一课,看到课本里的纸编中国结上也有福字的装饰,我想,可不可以将“福”融入“中国结”的教学中呢?这样既能完成新的教学内容,也巩固了已学的内容,关键还能让孩子们再一次过过剪“福”字的瘾,用福字装饰中国结,这样多好!于是,我尝试着将两课教学内容进行了“主题融合”……
  美术教材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本参考书,在美术教学中充当基本资源和工具的教科书。美术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的连贯组合、教学系列的循序渐进,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创新能力、形成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新课程教材,按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的学习领域设立了不同的小单元,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和立体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立体选择空间(选择性体现在内容、学习方式和工具材料等方面),同时考虑了相关的教学配套资源,有利于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对象不同,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我觉得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那么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呢?
  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根据课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融合各学习领域的主题、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把一个课题重新建构等形式,对教材进行了“主题融合”的尝试。这样,通过一个主题,融合相关内容元素,形成系统连贯的单元,以能更好地体现美术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在课堂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了“主题融合”探索:
  一、调整顺序,优化课程
  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主题组织在一起的单元教学内容,是一个有着内在的紧密连接和张力的系统,在对主题单元化教学资源的组合中,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优势,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整体设计,深刻认识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成为系统构成中的一个点,使这个点在系统中能承前启后,发挥整体的力量。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使同一类领域的课相互支持,互为资源,达到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学习。
  以浙美版三上第4课《纸拎袋》为例,本课的学习建议是设计制作一个纸拎袋,以添画或拼贴的方法进行装饰。同时该册的第13课是《黑白拼贴画》,第14课是《彩色拼贴画》。我觉得可以把《纸拎袋》的学习安排在这两课之后,因为学生在学习了拼贴画的创作后,能充分利用纸材的特性,考虑色彩的对比,创作形象有趣生动饱满的作品。再进入《纸拎袋》一课,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内容,去装饰自己制作的纸拎袋。或者直接利用前两次的作品装饰纸拎袋,互为资源,学以致用。而且教材的第15课《剪雪花》也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与《纸拎袋》之间的衔接是很自然的。另外,从我们农村学校的角度來说,更方便孩子们工具材料的准备和携带(学生作品见图1)。
  我认为作这样的调整,将三课内容进行“主题融合”更能体现课与课的互相连贯、渗透,从而变“按教材教”为“活用教材”。
  《新课标》将美术活动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四个领域的学习是既有所侧重,又互为交融。“主题融合”教学的展开,能更好地将四个学习领域有机整合。
  二、挖掘内涵,重新建构
  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理念,为美术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美术活动要体现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与愉悦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结合多种体验活动和美术表现形式,把一个课题重新建构成为一个主题单元,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一)相邻课题间的融合
  在学习《迎春祈福》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带领学生了解福文化,学习折剪福字之后,用一些简单的传统纹样装饰“福”;然后将“福”字带入《中国结》一课的学习,用“福”装饰纸编中国结,甚至可以创意表现前面一课《剪雪花》的作品——设计制作一朵特别的“雪花”。这样也就是对教材中的“福文化”进行了重新融合和建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不同的美术表现中,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其文化内涵(学生作品见图2)。
  俗话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精耕细作有利于丰收。教学之理亦然,教学忌贪多图快,一定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接受程度,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咀嚼”、“反馈”时间。当然我们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根据课题作灵活的处理,一些有内涵的、学生乐于学习的教学内容就可设计成主题式的单元学习。
  (二)同一课题内的重构
  在浙美版一上《心中的太阳》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题与教材内容的安排,分析一年级学生的认知与兴趣,发现“画太阳”是一年级学生最喜爱表现的内容之一,因而对本课的进行了重新设计:从画太阳,到创作“我和太阳”的想象画,再到运用不同材料来表现太阳,对“太阳”这一教学内容作了系统的整合处理。
  学生从感受太阳的“美”切入,通过观察太阳丰富的色彩,饱满的形象以及千百万化的光芒,在审美体验中运用不同线条与色彩表现太阳的“光”与“热”。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来画一画“我和太阳——”的想象画,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如“我和太阳做游戏”、“太阳乐园”……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制作,出现了太阳眼镜等作品,将艺术与生活相联系。重新建构之后的“太阳”系列内容,联系紧密,层层递进。学生兴趣浓厚,作品妙趣横生,显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品见图3)。   又如四下《茶香四溢》一课,教学目标是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要使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达成,这一课可以融合为主题式的单元学习,并重新建构教学内容。课时一:带领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的发源,然后通过欣赏一些历代和茶有关的绘画作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湖州的茶文化,第一课时以欣赏感受为主;课时二:根据前节课对茶文化的了解,设计制作茶文化卡,文字内容以湖州的为主;课时三:关注茶叶的包装特点,感受其体现的创意与设计,交流自己收集的茶叶外包装;课时四:关注茶具,尝试用陶泥塑造各种茶具。
  在以“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融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一体,能让学生充分领略中国茶文化,并带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去表现“茶香四溢”。
  三、寻找外延,融合拓展
  以融合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学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寻找教学内容的外延,加强主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课内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外优秀作品、地方资源,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果说教材知识犹如一棵主干粗壮、枝杈分明的大树,那么教师教学的与众不同,就是在完成既定内容基础上,给大树“添枝加叶”。只有不失时机地巧缀枝叶,才能使知识大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浙美版四下《爱书藏书》一课,教材着重于对藏书票的学习设计与制作。在藏书票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养成读书、爱书、藏书的好习惯。我觉得读书时使用书签也是“爱书”的一个良好习惯,基于“爱书”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添枝加叶”——学制书签。书签是我们阅读时经常用到的,既实用又美观,小小的书签画面虽不大,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签好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想让学生通过对书签的欣赏、制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他们爱读书、珍惜书的情感。
  课堂上,我们制作书签的材料是非常特别的,是利用搜集的新衣服挂牌和某些包装盒上的图案,再运用剪贴和添画的方法来设计制作,最后的作品也极具个性。这样对教材进行“主题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品见图4)。
  “爱书”这一“主题融合”的拓展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展开想象,体验探究,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材料,经过巧妙联想与创新,可以变成生动有趣的造型。寻找教学内容的外延,在发现、想象、创作、评述等教学活动中,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明白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之,立足于美术学科本位,明确学科教材的定位,致力于与之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开发综合学习内容,确立新的主题单元,能提高教材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可以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增强教材实效性。
  “主题融合”的单元学习应基于美术核心素养,根据课标、学生实际、地方特点等因素作灵活处理,强调教学的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美术教学中的“主题融合”。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
  [2]陈卫和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湖州市白雀学校 浙江湖州)
其他文献
點评教师:祁斌
期刊
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美术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在美术课堂中,老师作为一名美育的引路人、传播者,怎样艺术性地传授知识,将美术的核心素养有效地融入教学中,这是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不断探索实践的。限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常规的美术课堂已经习惯于40多分钟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必然是讲练结合,首尾照应。美术课程更强调回归美术本体,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多
期刊
橡皮章是从版画艺术和篆刻艺术上衍生出来,在刻绘技法上传承版画和篆刻的技法,即阴刻和阳刻,拓印后的图案非常有形式感,橡皮章还有更胜于版画和篆刻的独特之处,就是章子本身图形的欣赏,很具有艺术感。而且橡皮材质比较柔软,手刻橡皮章的雕刻时间比石刻、木刻短很多,不需复杂的技巧,易上手,表现内容更丰富,拓展空间广。这个小东西,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的心,展现出巨大的魔力,让人喜爱、让人开心、让人自信、让人骄傲。 
期刊
冯亚君  1976年生于陕西凤翔。1995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校美术专业,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1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专业(书法理论与创作方向),文学硕士、高校讲师、责任编辑。学术论文《从看米芾的书学思想》发表于《文艺生活·艺术中国》,《书法中锋用笔考辨》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观察》,学术专著《书法侧锋用笔研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冯亚君,陕西凤翔人,性耿介,好深思,
期刊
各设区市及义乌市语委、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讲话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見》要求,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高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经研究,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决定举办第五届浙江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
期刊
释文: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跡,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墨。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 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缺一不可。如鲁公之沉著,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
期刊
摘 要:中职基础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表现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单元,这就使得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只是关注写生对象的差异性,而忽略美术技能的内隐规律与交叉性,容易造成美术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割裂,削弱了学生技能掌握的应有深度。因此,应从技能知识体系的整体高度,关注各单元内容之间美术技能要素的联系,对课程实行模块化重构,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优化中职基础美术课程教学效益。  关键词:中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以悉尼歌剧院导入,同时展现了诸如建筑设计、招贴设计等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突出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教材的另一版面以平面设计的图例为主,展示了一系列利用添加的设计手法使之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的图形。笔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突破平面图形联想的形式,尝试在教学中加入废旧材料等真实物件,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联想、创造,完成具有创意性与情境性的作品。  二、教学设
期刊
高甬春  1972年2月生于杭州,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副高职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部部长,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友会副秘书长。作品曾10余次在全国书法、绘画比赛中获一等奖,楹联、匾额作品镌刻于杭州花港景区和西溪湿地公园,论文、书作有500余篇(件)发表于《书法报》等报刊杂志。正式出版近50本字帖、教材。
期刊
钟 声  本名钟剑宝,1970年生于浙江龙泉。  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社理事、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丽水市书法学科带头人、龙泉市政协委员。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届全国展、第九届全国展、名家工程——“千人书法展”、名家工程——“500人书法精品展”、全国首届行书展、第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