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锚喷注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能源与环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近距离下位煤层巷道掘进的复杂地质环境,在受上覆煤层的采动和深部复杂地质因素的双层作用下巷道变形量大、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己16-17-23140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概况,研究了下位煤层回采巷道顶板失稳特征,采用锚注联合支护,提高了锚杆、锚索刚度和强度,提出3种不同层间距条件下巷道支护方式及支护技术,并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表明,巷道支护经过方案优化后,有效控制住了巷道周围岩体移近量,回采巷道的锚杆、锚索支护力在许用范围内,说明该支护方案优化后合理可行,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其他文献
输电线路长期工作在室外环境,各种部件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密切关系着电网的安全运作。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应用,利用无人机巡检完成输电线路缺陷识别已成为行业热点。针对导地线散断股缺陷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及滑窗检测的散断股识别算法,通过提升输入图像的质量,以提高目标检测模型的训练效果。经实验验证,检出率较之权重迭代等其他算法平均提升3.4%,误检率平均降低3.6%。
根据已知地质资料,某铅锌矿内褶皱不发育,构造以断裂为主,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为探测该铅锌矿隐伏—半隐伏多金属矿化体,在勘探区内首先采用激电中梯方法进行地质扫面,寻找电阻率变化较大、极化率相对较高区域,快速查找并圈定激电异常区域;然后在取得的激电异常区域布设激电测深点,了解极化体的埋深及空间赋存状态。通过分析测量结果,认为两种方式所得的异常结果基本吻合,说明在寻找铅锌矿预查勘探中利用激电中梯扫面快速发现并圈定激电异常、利用激电测深了解极化体的埋深及空间赋存状态,能够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为指导工程验证提供
针对车集煤矿2713工作面直接顶为泥岩及砂质泥岩,破碎易冒落,工作面机尾大幅度调斜期间将造成综采设备严重下滑等问题,提出了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研究了工作面旋转开采调斜方案、工作面旋转中心顶板控制技术、工作面旋转开采设备防滑技术以及工作面旋转开采设备对接技术。研究对保障工作面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井下掘进、回采过程中受赋存条件影响,往往遇到的破碎顶板。进行顶板破碎条件下的超前下的支护及回采支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支护作为回采的基础,经实践研究发现,顶板破碎情况下,巷道开挖前将超前锚杆支护在巷道顶板前方岩体内,有效地把破碎及不稳定区域顶板与岩体组合起来,并形成“临时完整”顶板,提高顶板的承载力,进而减少随掘随落现象出现,达到提高掘进效率的目的。同时后期进行的二次支护,达到了提高永久支护的有效性,确保了顶板的完整性,保障了煤矿井下生产安全。
针对煤矿井下“三机”自动化中的采煤机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根据采煤机工作环境恶劣、空间封闭、干扰较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的采煤机位姿定位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中的三轴加速度计和三轴陀螺仪实时测量采煤机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根据四元数捷联惯导位姿解算方法解算出采煤机的实时位置和姿态信息,得到精确的采煤机的运动轨迹,实现对采煤机的实时体定位。目前基于惯性导航的采煤机空间定位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建模及算法仿真阶段,创新点在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的采煤机定位定姿实验系统构建方案,经过系统仿真和
我国越来越关注矿井安全问题,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在简要介绍基于RSSI的人员定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RSSI定位原理的缺陷,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设计研究了基于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系统整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地面的监控调度中心和井下的人员定位中心。井下的子系统基于ZigBee无线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定位分站与地面监控调度中心之间通过光纤网络实现数据信息传输。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并将设计的定位系统应用到了煤矿工作实践中,经测试发现
在工业机器人砂抛柔性加工单元成功开发和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解决因砂带磨损导致的工件磨削量减少,加工工件一致性差等问题,基于HMI建立了砂带非线性提速补偿的自动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某矿区南翼村庄下条带开采方案设计和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开采条件下,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各条带开采方案进行地表沉陷预计。研究结果确定了矿区南翼村庄下15号煤仅开采顶分层,采高为3 m,条带布置方案为采70 m留90 m煤柱。采用该方案后,地表最大下沉量为206 mm,倾斜为-1.47~1.29 mm/m,水平变形-0.4~1.0 mm/m,均小于建筑物Ⅰ级损坏标准,开采方案是安全可靠的。
通过对水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对耐压电子舱的耐压性进行了理论值校核和仿真实验,求出了耐压电子舱的在水下所受的应力。在控制原理中,介绍了总体的运动控制总体框架图,并对BeagleBoard驱动功率器件和ArduinoMega2560控制器进行了选择和参数分析。分析了CSMA/CD技术局域网控制,采用CSMA/CD技术局域网,通过控制器,改变电脑无线网的IP设置和子网掩码,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针对设计图对实物进行了制造,在制造的过程中,介绍了水下水下照明灯的选型、摄像头视角转换功能原
为了解决深部断层集中带巷道变形大的问题,以车集矿28轨道下山巷道为研究对象,在对围岩破坏范围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利用协同锚固理论,对巷道进行全断面协同锚固设计,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实践应用对设计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巷道施工结束后20 d左右变形趋于稳定,顶底板及两帮的变形量均控制在了25.0 mm以下。在钢带等连锁结构的作用下,锚杆轴力彼此相互分担,共同承载,使得顶板、两帮锚杆轴力基本一致,在钢筋梯、槽钢等连锁结构作用下,顶底板锚索轴力分布也更为均匀。全断面协同锚固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巷道的多次返修,在车集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