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须摒除教学层次不分明、与专业知识脱节、学生应试心理严重和偏重上网娱乐等弊端,对教学要进行不断创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块,从而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真正地为职业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职业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进步需要有新的生产力作为支持。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恰恰就是这种新生产力的实践者、实现者。当今社会,国家已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摆在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学生,特别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以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须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专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好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相差较大,教育层次不分明,教学缺乏人性化。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有80%以上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另一方面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家庭的计算机拥有率也较高,接近半数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属于辅修科目,计算机水平也不作为考核和升学的依据,加上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差距,又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相差较大的现状。根据本人从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近3年的调查,高职学生入学时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从80%上升到95%、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从20%下降到5%,但基本达标不到10%,这种局面给我们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吃不饱”从而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教师都不适应。目前,我们对大一的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内容基本是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可一般总学时是120课时左右,有些文科类专业的课时数甚至更少。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不适应,基础稍差点的学生就会抱怨“概念多”、“满堂灌”,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就会照本宣科而无法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
3.课后机时少,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需求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学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课内电子教案大容量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电子作业、实验、实验报告、作业提交和批复的浏览等,都需要在课后通过计算机完成。目前,由于学生每周仅有2节课内机时,所以不能满足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需求。
4.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计算机网络对于高职学生应该是一个用来武装自己的重要有利工具,而据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来,62%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娱乐,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弊端有很大干系,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培训,又与网络的万千景象相脱离,使学生一度缺乏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鲜感。
三、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让课堂成为岗前培训与实习的基地
1.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为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比如在学习Word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制作简历的方式与求职前投简历相衔接{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利用Word用英文格式做一份某某商品的询盘报价单等;讲到PPT综合应用时,对导游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做一个旅游景点行程介绍等。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模式。教法要受学生支配,教服务于学,按学生学习探究的规律去教,才会使学生学得主动,学生才能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形式上,可采用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电话、QQ聊天、BBS等方式;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心理,巧用学生的心理进而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的方法,可采用作业、小测验和考试等形式研究学生的心理,使不同层次学生都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放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后机时,建设网络课程,提供教案、课件,大纲、作业、实验、素材、模拟试题、教学文件、参考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课后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3.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模块,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服务。目前,就社会需求来看,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对从业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模块的组成。比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加入办公自动化产品模块,教学生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在传统的基础课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限制,往往忽略打印机操作环节,我们可在模块化实践中对此进行加强,让学生亲自学习打印机的操作。为就业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取得技能证书,如何使模块化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一直是高职院校十分注重的一个问题,与专业软件的学习相结合,能够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就业的敲门砖和砝码。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职业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进步需要有新的生产力作为支持。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恰恰就是这种新生产力的实践者、实现者。当今社会,国家已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摆在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学生,特别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以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须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专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好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相差较大,教育层次不分明,教学缺乏人性化。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有80%以上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另一方面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家庭的计算机拥有率也较高,接近半数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属于辅修科目,计算机水平也不作为考核和升学的依据,加上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差距,又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相差较大的现状。根据本人从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近3年的调查,高职学生入学时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从80%上升到95%、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从20%下降到5%,但基本达标不到10%,这种局面给我们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吃不饱”从而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教师都不适应。目前,我们对大一的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内容基本是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可一般总学时是120课时左右,有些文科类专业的课时数甚至更少。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不适应,基础稍差点的学生就会抱怨“概念多”、“满堂灌”,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就会照本宣科而无法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
3.课后机时少,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需求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教学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课内电子教案大容量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电子作业、实验、实验报告、作业提交和批复的浏览等,都需要在课后通过计算机完成。目前,由于学生每周仅有2节课内机时,所以不能满足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需求。
4.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计算机网络对于高职学生应该是一个用来武装自己的重要有利工具,而据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如此看来,62%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娱乐,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弊端有很大干系,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培训,又与网络的万千景象相脱离,使学生一度缺乏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鲜感。
三、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让课堂成为岗前培训与实习的基地
1.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讓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为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比如在学习Word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制作简历的方式与求职前投简历相衔接{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利用Word用英文格式做一份某某商品的询盘报价单等;讲到PPT综合应用时,对导游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做一个旅游景点行程介绍等。这样不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认知度。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模式。教法要受学生支配,教服务于学,按学生学习探究的规律去教,才会使学生学得主动,学生才能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形式上,可采用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电话、QQ聊天、BBS等方式;教师应研究学生的心理,巧用学生的心理进而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的方法,可采用作业、小测验和考试等形式研究学生的心理,使不同层次学生都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放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后机时,建设网络课程,提供教案、课件,大纲、作业、实验、素材、模拟试题、教学文件、参考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课后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3.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模块,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服务。目前,就社会需求来看,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对从业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模块的组成。比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加入办公自动化产品模块,教学生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在传统的基础课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限制,往往忽略打印机操作环节,我们可在模块化实践中对此进行加强,让学生亲自学习打印机的操作。为就业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取得技能证书,如何使模块化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一直是高职院校十分注重的一个问题,与专业软件的学习相结合,能够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就业的敲门砖和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