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384例内镜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先行单因素分析寻找再出血组[n=36(9.4%)]和未出血组(n=348)间的差异性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肝硬化合并肝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量、门静脉血栓、门静脉宽度、门脉高压性胃病、曲张静脉形态、曲张静脉数量、套扎曲张静脉环数、曲张静脉红色征、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小板水平在2组间有差异性,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大量腹水(P=0.000,OR=7.614,95%CI:3.590~16.147)、门静脉血栓(P=0.003,OR=2.867,95%CI:1.429~5.750)、门脉高压性胃病(P=0.000,OR=6.212,95%CI:3.036~12.711)、Child-Pugh C级(P=0.008,OR=3.078,95%CI:1.338~7.083)是内镜治疗术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后早期再出血率较高,对于存在大量腹水、门静脉血栓、门脉高压性胃病以及肝功能Child-Pugh C级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早期再发出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肠型胃腺瘤癌变的高危因素。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下切除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142例(142处病灶)肠型胃腺瘤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肠型胃腺瘤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42例肠型胃腺瘤患者中,未发生癌变者124例(均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癌变者18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12.7%)。单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与球囊扩张术(P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优缺点。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确诊为AC并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内镜治疗者,根据患者的食管情况以及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的治疗愿望选择治疗方式,选择POEM治疗者纳入POEM组(n=56),选择PD治疗者纳入PD组(n=30),对比2组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术(EVL)+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VS)序贯(EVL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52例,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分成EVL组24例和EVLS组28例,待活动性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行内镜超声(EUS)检查和首次EVL治疗,2周后EVL组和EVLS组分别行EVL和EVS继续治疗,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2周,直至曲张静脉消失。随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