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探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86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排斥以及学生自身的主动排斥。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排斥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教育体制弊端、教师素质低、学生自卑心理等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消除偏见,提升教师素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排斥现象。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育排斥 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朱倩倩,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401
  “教育排斥是一种情感上的拒绝,它一般指优势团体通过身体排斥、权利剥夺以及价值贬低等形式剥夺弱势群体作为教育共同体正式成员的资格,使其不能获得充分而有效的教育参与,从而在教育生活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排斥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排斥以及学生自身的主动排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排斥现象有利于减少教育排斥,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元系统的共同努力。
  一、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的表现
  (一)座位安排有差异,资源分配不合理
  教室座位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人际关系培养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对座位上学生的关注度也是不一样的。虽然教室座位安排有很多种排列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排列都会有差异,网上有人按照座位的排列划分了一些区域,“学霸区”、“学渣区”、“观众区”等,虽然是调侃,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教室座位的安排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排座位的时候,教室里座位的“黄金区”,一般都是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优异、有关系的学生的专属地带,而教室的后排、两边或者角落,一般都是那些成绩较差和所谓的“差生”。因此,座位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含义,是学生身份地位的象征,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二)课堂交往不公正,剥夺学生平等发展机会
  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得益于课堂交往行为。然而,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是不公正的。这种不公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机会不公。在课堂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学习不好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课堂交流实质上服务于成绩好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话语权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即使他们举手,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过程不公。在交往过程中,成绩好、家庭条件好、在班级中有职务的学生在课堂中一般与教师的互动比较多,而学习成绩差、社會地位低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与其互动则相对较少。另外,结果不公。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倾向于给予学习优异学生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进行评价,并且很有耐心,而在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互动时,教师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这种差异性交往间接剥夺了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
  (三)教学评价以分定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以文化课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教师依据文化课的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良、中、差,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关注并做肯定评价,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关注或者很少关注,习惯于否定他们的行为,这就在无形中给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并强加于某些学生以一定的特征将其排斥在正常的学习与交往活动之外的不公平现象。这种单纯的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体制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会使一些学生丧失很多的机会,使其产生自卑意识,无法正确的看待自身所具备的优点。
  (四)同学交往有歧视,弱势学生遭排挤
  在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同学之间的交往会在无形中影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学之间的教育排斥主要表现是优势学生排斥、孤立成绩差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有身体缺陷的学生,不愿意跟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其进行冷嘲热讽、歧视、排挤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间接的剥夺了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被排斥在正常的课堂交往之外。
  (五)弱势学生主动排斥,游离教学之外
  主动的教育排斥一般指学生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如家庭情况比较贫困、单亲家庭、学习成绩不理想、身体素质不太好等,产生的一种自己比别人差的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促使他们不愿意跟老师或同学过多的打交道,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退出教育活动,消极的应对教师的提问和课堂安排,不愿意与同学交往,排斥在教育系统之外。主要表现是他们不愿意参加任何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主动的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举手发言、有问题也不求助别人、内向不爱说话、不跟同学讨论问题等。
  二、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
  价值观念的偏差,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教学成为人们追求名利的手段,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迎合高考,这就导致了学校在教育目标上的偏差。“好的教育被当成是成绩最优化的教育,成绩最优化不仅是评价学校的标准而且是评价学生个人的标准。”学校教育致力于为优秀学生创造机会,而在无形中忽视了成绩一般或者是不好的学生,这样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差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以考试成绩作为筛选学生的标准,会挫伤学习成绩不好,但在别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些被“筛滤”掉的学生往往被说成是由于个人无能,从而被排斥。
  传统教育教学机制的弊端是造成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分数的高低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学生的成绩是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职称的评定和奖惩直接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价值观,迫使教师以分看人,区别对待学生,致使教师在课堂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机会更多的分配给成绩好的学生,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差生的培养,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排斥现象,剥夺了成绩不好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使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了“看客”、被边缘化了。这样只会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
  教师的主观偏见是造成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的重要因素,这种偏见往往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关。“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有不同的社会阶层,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就是学生身份的象征,优势学生在学校属于中上层,而弱势群体的学生则属于下层,成绩、身体因素、家庭条件等则成了划分阶层的主要标准。”不同的阶层在教学中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有差别的,有些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利益因素、亲情因素的驱动以及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不完善,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常以个人好恶和利益关系来区别对待学生。对家庭条件好、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家庭条件不好、成绩差的学生则关注很少;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倾向于那些家庭条件好、成绩好的学生。这就滋生了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的出现。
  (三)学生的自卑心理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排斥现象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自身强烈的自卑感使得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家庭条件差、学习成绩不好、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他们缺乏自信,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为了不受伤害,他们通常会选择躲避,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他们就像是刺猬一样,外表看起来都是刺,不易接近,内心却柔软的不懈一击,满身的刺只为保护自己所谓的尊严。他们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不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自暴自弃。这类学生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关注。
  三、消除课堂教学中教育排斥现象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实行全纳教育
  一方面,优化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解读学校教育的目标,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明确分数不是判断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辩证的看待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消除不良风气对教师的影响,优化学校教学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生。
  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优化教育体制。教学评价体制不能仅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标准,教师的职称评价也不能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首先,教学评价视角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以学生文化课成绩定义学生的好坏,而应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为考核标准,如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也列入评价体系之中。其次,评价标准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差异,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可以有多重标准,承认学生在智力、能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能以一种完全不变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成就。最后,评价形式全面多样。不能只重视学期末的考试结果,要把学习过程纳入到考核之中,考核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每一发展阶段,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二)消除偏见,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师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是建立公平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带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掺杂个人感情,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学生。教师应加强师德建设,提高精神境界,以一颗包容有爱的心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好,成绩不好、有缺陷的学生应给予积极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次,树立课堂教学公平观,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谨记要树立平等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在权利上没有贵贱、好坏之分,要充分的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不能以有色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免造成隐性的教育排斥。
  (三)消除自卑,走出心理困惑
  首先,走出小世界,融入大集体。自卑的学生,要学会勇敢的走出心中的阴霾,多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克服交往的恐惧,使自己融入课堂之中。积极主动的参加集体活动,提高自信心与成就感,努力的融入集体中,努力扮演好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全面评价自己,进行合理归因。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应学会正确的、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多發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对失败进行原因分析时要能进行合理的归因,分清内因和外因,多做外部归因少做内部归因有利于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进行归因时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要明确造成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在面对失败时不能一味的自暴自弃,而是应该总结经验,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不要自我设限,不要把某些缺陷当作阻碍交往的借口。
  参考文献:
  [1]吕寿伟.教育排斥与不道德的教育生活.当代教育科学.2014(13).
  [2]程晓樵,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分析.教育评论.1995(2).
  [3]董丽芳.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社会排斥及其克服.三明学院学报.2005,9(3).
  [4]秦海娟.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9).
  [5]陈卓.认同与排斥:师生交往的社会文化学考察.青年探索.2013(3).
  [6]胡波.如何落实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新课程导学.2013(12).
其他文献
玉雕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玉器人物创作中对玉石原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人物创作作为玉雕艺术中比较难以雕琢的题材之一,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对人物形体、面部、手部
冬季的大喀纳斯地区(包括禾木、白哈巴还有喀纳斯景区)冰清玉洁、银装素裹,气势磅礴的莽莽雪原、白雪皑皑的冰湖、炊烟袅袅的村庄、晨雾弥漫的神仙湾、寂静安详的白哈巴,构筑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现代农业内涵入手及意义入手,在借鉴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基础学科,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人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
云时代正在推动图书馆的变革,通过分析云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提出云时代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措施.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对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广覆盖、多资源、严管理、重使用
城市建设中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面貌,为此,需要保证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市政工程中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影
孩子一旦生了病,家里立刻忙成一团。伺候汤水、嘘寒问暖、求医问药、捣鼓偏方……想不想让图画书帮你喘口气呢?    也许你还没听说过专门给玩具看病的诊所吧,那就随我一探究竟!诊所门外的长椅上,候诊的患者还真不少呢!仔细瞧瞧,他们的状况还真复杂。有缺胳膊断腿的,有眼蒙纱布的,小匹诺曹的长鼻子不知被谁给弄折了?这些生病的玩具们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一扇门后,但不一会儿就焕然一新地走了出来。排在《第五个》的小木
期刊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越加广泛,一方面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未来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机电一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