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1392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计划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8.2岁。手部皮肤缺损面积1.5 cm × 3.5 cm~5.0 cm × 6.5 cm。实际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顺利12例,术中修改成腓肠内侧浅动脉穿支皮瓣3例。皮瓣大小:1.8 cm × 3.8 cm~5.5 cm × 6.5 cm,所有病例均为二期修复。

结果

本组皮瓣成活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能直接缝合。平均9个月随访显示,皮瓣质地柔软,厚度薄,无需二期修薄;皮瓣供区形态良好,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部中小创面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以小腿主干动脉穿支为蒂的顺行推进皮瓣修复跟踝小创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对32例跟踝部较小皮肤缺损创面,采用以小腿主干动脉穿支为蒂的顺行推进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大小为6.0 cm × 3.0 cm~18.0 cm × 8.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例病例皮瓣供区少许创面行游离皮片。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30例患者获6~12个月随访,2例失
目的探讨脑干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临时阻断供血动脉技术辅助下的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脑干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56例患者中,46例行枕下后正中入路,10例行扩大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中均在脑干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下临时阻断可疑供血动脉辅助肿瘤切除。结果56例患者中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应用不同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足跟部及外踝处、足外侧创面4例,足内侧及内踝创面5例,足背创面3例;创面大小为3.0 cm × 3.0 cm~8.0 cm × 10.0 cm;皮瓣分别选择为腓动脉后穿支皮瓣,腓动脉前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及胫前动脉前踝上穿支皮瓣,
目的探讨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金属异物存留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4年5月中山眼科中心眼外伤科收治的14例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金属异物存留患者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做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对本组病例的术前异物定位检查、眼眶异物的摘除、眼球贯通出口的处理及玻璃体手术的时机等进行了探讨。结果14例眼球贯通伤合并眼眶异物存留的病例,均急诊下行眼球贯通入口缝合,11例未断直肌下成功取出异物,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创面面积6 cm × 5 cm~14 cm × 7 cm,切取皮瓣面积7 cm × 6 cm~15 cm × 8 cm。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仅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游离臂外侧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的疗效及其优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对因外伤(车祸、机器绞伤、热压伤等原因)致手背中、小创面皮肤缺损12例患者,临床达到皮瓣修复指征,术前行供区及创面周围血管彩超明确血管走行后,择期行重建感觉的游离臂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皮瓣切取面积最大10 cm × 6 cm,最小6 cm × 4 cm。皮瓣包括伴行的臂外侧皮神经,移至受区与感
目的探讨磁共振T2反转恢复压脂(TIRM)序列在骶丛神经损伤的MRN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临床诊断为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检查,后行骨盆前腹膜后手术入路探查及术中肌电图检查。将手术探查所见与术前MRN表现比较,观察神经损伤情况。结果10例患者冠状位TIRM序列共显示闭孔神经、腰骶干、S1神经根、S2神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