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沫若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后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郭沫若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一文,判断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以"史记"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下"索隐"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为可信。并且认为张守节"正义""按迁年四十二"是概括司马迁活在世的年龄,我以为是完全正确的。除郭先生所举汉简数例句法、及除补字样完全相同,可信博物志所引为当时除书外,又证明史公所云:不幸早
其他文献
幼儿的发展是衡量课程游戏化的根本,幼儿的发展源于幼儿的学习。幼儿的学习不是端坐静听,而是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专注,是探索、体验、交往和表现,是做事。只有了解
<正> 在传统学术领域,社会主义企业只是经济学尤其是工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也为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所关注。随之,产生了企业管理哲学、企业法学、企业社会学、企业心理学、企业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伦理学方面探讨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道德建设问题,以求教于同志们。
【正】 有两种互不相容的公正观念:一是通过说明怎样根据各人所挣之物赋予其权利和赋予哪些权利来解释公正概念;一是通过说明根据各人的基本需要及其满足方法而确立的平等权
<正> 本文是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我国魏晋时代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魏晋名教与自然之辨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名教之“名”,指名分、职分,即人们在社会政治伦理关系中的地位、名分!名教之“教”,指教育、教化、感化。名教就是以名为教,即对社会各等级的人们所实行的安于自己名分和职位的教化,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政治规范、各种礼义制度以及关于这些规范、制度的理论。“自然”,原是先秦道家的用语,在魏晋玄学家那里,自然与名教相对,其主要
【正】 苏联去年5月和12月出版了《阿根廷简史》和《巴西现代史(1939-1959年)》.《阿根廷简史》是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学工作者B.N.伊尔玛拉耶夫、H.M.拉弗洛夫和A.N.特拉
【正】 历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四期所载鄧广铭先生唐代租庸调法研究一文,认为租庸调法与均田没有关系,实难令人首肯。茲依鄧文顺序,进而二商量之,期得到合理之结论。铃木俊之
<正>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牺牲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个人道德价值量的大小,要以其牺牲量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另一种观点则根本否认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的任何联系,他们把个人利益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将社会主义时期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值得继续讨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可包括个人幸福的内容与个人牺牲之间,
一官手工业的封建性质从秦汉到明末的官手工业是这一千八九百年间的皇族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消费和政治统治所必须的工程,承继着老早就已有了的官手工业传统而组织的。在手工业成品中,虽然也有为了售卖而生产的,但售卖的目的是为了换取钱币,更利于统治阶级的消费,而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
美工区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关系到幼儿园美工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继而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主题背景下,教师活动阶段也要充分考虑主题发展的需
<正> 伦理学的研究,近年来不断的深化。这种深化的趋势,表现之一是理论水平、学术思想日益提高。学者们自由他研讨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结论。例如,关于道德权利的认识,关于道德特殊本质的探讨,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公正问题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究竟应当实行何种道德等等,都有新的进展。 表现之二是伦理学的应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有的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方法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踊跃探索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权力与道德、经济改革与道德、企业文化与道德等,并且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