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2-02
水文地质专业是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下水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环境。高职水文地质专业课堂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水文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为核心,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教学模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信息化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各地质勘探单位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水文地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水文地质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就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高职水文地质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水文地质专业的建立虽然有半个多世纪,但受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制约,目前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软件与硬件方面都有很多不足。
1.1专业培养目标不清
水文地质专业实践性很强,应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但多数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没有认清培养目标,还停留在普通高校说教为主的原始教学模式上,课堂理论教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笔者认为,应从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特点、水文地质需求等方面构建专业培养体系,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学生。
1.2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1]力量严重不足。以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为例,现有教师7人(其中包括1名实验员),分别为三个年级三个班授课,每个教师要讲2—3门课程,有时还要聘请其它系的教师;教师的年龄偏高,技术职称过于集中,我系7名教师中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了,副教授占85%以上,比例严重失调;近几年有三人要退休。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较少甚至没有;讲课内容缺乏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讲授的课程很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1.3重理论轻技能,重证书轻实践
传统大学教育注重基本理论与概念,高职教育沿袭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目标都以基本理论为主。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实习所占比例较少。我校水文地质专业理论课时为80%,其余20%为实习实训。很多学生认为能拿到毕业证书就容易就业,对实训实习失去兴趣甚至根本不参加。无法使个人业务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也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2]。
1.4教学配套严重不足
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水文地质专业的培养体系和目标不清晰,教材的编写基本参考原有的传统教材,例如,新编的高职高专类“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水文地质学》,与原普通高校同类教材的重复率达到80%以上,体现不出高职高专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教学配套教材无法与高职高专的实践能力培养相联系,与水文地质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5校内实习条件简陋效果无保障
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条件简陋,甚至没有基本的实验室和简单的实习实训设备,很难向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实训机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水文地质专业,课堂上应该有模拟实践的实验、试验等实训过程。
1.6考核方法简单
高等技术应用性型人才是高职水文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简单,主要局限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上,没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我校水文地质考核都是书本上的内容,而且期末试卷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其余60%包括平时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学习态度等,根本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职水文地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1改变传统形式化教学方法
教案要求、课程设计模式、板书设计等,这些都属于教学形式。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说,讲好一堂课,关键是学生理解了你所讲的内容,而不在于板书的设计与安排的多么好;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形式,能用则用,对于简单的图形,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效果更好;教学检查更应该注重教学效果的检查。
当然,为保存教学资料和教学评估也要做这些工作,但不能作为重点。
2.2加大实习实训课时量
传统教学课时量与实习实训课时量的比例是8:2,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即使是实习实训,大多数时间也是老师在讲,学生袖手旁观,更不动脑动手去操作。近几年带学生进行野外实习,体会较深的是教师又讲又做,而学生没事干。要想改变学生这种懒惰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多做,课堂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应该为4:6,即教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
2.3教师重点讲授基本理论与方法
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基本理论概念给学生讲清楚,指出重点与难点。比如讲授《地下水动力学》这门课程,应把重点放在裘布依公式及泰斯公式上,再结合这两种理论讲授相应的例题。把其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时间安排:一是学生自学,教师随堂辅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是通过自学后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站到讲台前讲课,而教师坐到学生的位置听课,对讲课的学生提出问题及指导。三是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与探讨,达成共识。
2.4学生独立完成课题
水文地质专业要求实践能力较强,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后,重要内容是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笔者介绍两个实际经验。经验Ⅰ:渗水试验的设计与实践。第一步,教师讲解渗水试验的基本理论;第二步,把要求做渗水试验的资料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熟悉并查找与渗水有关的资料;第三步,学生根据实际资料进行渗水试验设计书的编写;第四步,依据设计书到野外进行渗水试验。经验Ⅱ:搜集实习区域资料编写实习报告。水文地质专业每学年都要进行野外教学与生产实习。以二年级秦皇岛模拟生产实习为例,实习前教师布置任务,搜集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相关环境地质灾害资料,独立完成《秦皇岛石门寨水工环实习报告》,为实际教学与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传统水文地质试验与教学生产实习都是教师讲授,然后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做,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多数学生懒得动脑学习,懒得动手去做。上述两个经验能够弥补传统课堂讲授的缺陷。
3.改革考核模式
高职高专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生产能力的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具体的考核成绩比例为:平时成绩占10%;实习实验(试验)占10%;随堂测验考试占20%;期末试卷占60%。而对于二年级或三年级,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这门课,期末考试可以写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抽水试验设计,水文水井钻探设计等。
4.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事实并不如此,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门再到学校门,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教给学生的只是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甚至教师根本就没有遇到过此种问题,怎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居于这一点,应该把教师送到生产单位实习,没有课的教师有充足时间安排实习,有课的教师可以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条件允许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实习。教师通过生产实践得到锻炼,也会把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5.加强学校与企业项目实习、生产联合
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实习、生产联合[3]。学生在学校学的是理论知识,而企业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我校有联系的企业单位很多,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华北各个省区。2008年—2011年,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国土资源系水文地质专业学生在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90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及齐齐哈尔地质勘察院等许多地质企业实习,单位负责教师与学生的吃住等费用,学生每天还有一定的补助,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项目,如《哈尔滨市城市地质调查》、《贵州抗旱水文地质抽水试验》(904援贵抗旱找水项目)等许多项目,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野外地质编录、抽水试验及编写报告等工作。通过生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表现优秀的学生跟单位直接签订了就业合同。
6.结语
高职水文地质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讲授理论与基本概念是基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参加实习及综合训练。要系统结合生产单位的生产实践进行实践性教学,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水文地质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随着社会对资源尤其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对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加强,地勘单位对高职水文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包括我校在内的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寻求高职水文地质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整合课程体系,重构高职水文地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季勇.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6,(1):101-102.
[2]于桂华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23):22-23.
[3]侯建军.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8(23):24-25.
水文地质专业是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下水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环境。高职水文地质专业课堂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水文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为核心,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教学模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信息化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各地质勘探单位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水文地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水文地质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就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高职水文地质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水文地质专业的建立虽然有半个多世纪,但受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制约,目前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软件与硬件方面都有很多不足。
1.1专业培养目标不清
水文地质专业实践性很强,应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但多数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没有认清培养目标,还停留在普通高校说教为主的原始教学模式上,课堂理论教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笔者认为,应从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特点、水文地质需求等方面构建专业培养体系,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学生。
1.2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1]力量严重不足。以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为例,现有教师7人(其中包括1名实验员),分别为三个年级三个班授课,每个教师要讲2—3门课程,有时还要聘请其它系的教师;教师的年龄偏高,技术职称过于集中,我系7名教师中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了,副教授占85%以上,比例严重失调;近几年有三人要退休。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较少甚至没有;讲课内容缺乏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讲授的课程很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1.3重理论轻技能,重证书轻实践
传统大学教育注重基本理论与概念,高职教育沿袭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目标都以基本理论为主。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实习所占比例较少。我校水文地质专业理论课时为80%,其余20%为实习实训。很多学生认为能拿到毕业证书就容易就业,对实训实习失去兴趣甚至根本不参加。无法使个人业务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也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2]。
1.4教学配套严重不足
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水文地质专业的培养体系和目标不清晰,教材的编写基本参考原有的传统教材,例如,新编的高职高专类“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水文地质学》,与原普通高校同类教材的重复率达到80%以上,体现不出高职高专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教学配套教材无法与高职高专的实践能力培养相联系,与水文地质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5校内实习条件简陋效果无保障
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条件简陋,甚至没有基本的实验室和简单的实习实训设备,很难向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实训机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水文地质专业,课堂上应该有模拟实践的实验、试验等实训过程。
1.6考核方法简单
高等技术应用性型人才是高职水文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简单,主要局限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上,没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我校水文地质考核都是书本上的内容,而且期末试卷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其余60%包括平时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学习态度等,根本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职水文地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1改变传统形式化教学方法
教案要求、课程设计模式、板书设计等,这些都属于教学形式。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说,讲好一堂课,关键是学生理解了你所讲的内容,而不在于板书的设计与安排的多么好;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形式,能用则用,对于简单的图形,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效果更好;教学检查更应该注重教学效果的检查。
当然,为保存教学资料和教学评估也要做这些工作,但不能作为重点。
2.2加大实习实训课时量
传统教学课时量与实习实训课时量的比例是8:2,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即使是实习实训,大多数时间也是老师在讲,学生袖手旁观,更不动脑动手去操作。近几年带学生进行野外实习,体会较深的是教师又讲又做,而学生没事干。要想改变学生这种懒惰的思想,必须让学生多做,课堂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应该为4:6,即教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
2.3教师重点讲授基本理论与方法
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基本理论概念给学生讲清楚,指出重点与难点。比如讲授《地下水动力学》这门课程,应把重点放在裘布依公式及泰斯公式上,再结合这两种理论讲授相应的例题。把其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时间安排:一是学生自学,教师随堂辅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是通过自学后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站到讲台前讲课,而教师坐到学生的位置听课,对讲课的学生提出问题及指导。三是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与探讨,达成共识。
2.4学生独立完成课题
水文地质专业要求实践能力较强,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后,重要内容是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笔者介绍两个实际经验。经验Ⅰ:渗水试验的设计与实践。第一步,教师讲解渗水试验的基本理论;第二步,把要求做渗水试验的资料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熟悉并查找与渗水有关的资料;第三步,学生根据实际资料进行渗水试验设计书的编写;第四步,依据设计书到野外进行渗水试验。经验Ⅱ:搜集实习区域资料编写实习报告。水文地质专业每学年都要进行野外教学与生产实习。以二年级秦皇岛模拟生产实习为例,实习前教师布置任务,搜集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相关环境地质灾害资料,独立完成《秦皇岛石门寨水工环实习报告》,为实际教学与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传统水文地质试验与教学生产实习都是教师讲授,然后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做,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多数学生懒得动脑学习,懒得动手去做。上述两个经验能够弥补传统课堂讲授的缺陷。
3.改革考核模式
高职高专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生产能力的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具体的考核成绩比例为:平时成绩占10%;实习实验(试验)占10%;随堂测验考试占20%;期末试卷占60%。而对于二年级或三年级,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水文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这门课,期末考试可以写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抽水试验设计,水文水井钻探设计等。
4.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事实并不如此,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门再到学校门,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教给学生的只是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甚至教师根本就没有遇到过此种问题,怎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居于这一点,应该把教师送到生产单位实习,没有课的教师有充足时间安排实习,有课的教师可以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条件允许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实习。教师通过生产实践得到锻炼,也会把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5.加强学校与企业项目实习、生产联合
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实习、生产联合[3]。学生在学校学的是理论知识,而企业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我校有联系的企业单位很多,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华北各个省区。2008年—2011年,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国土资源系水文地质专业学生在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90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及齐齐哈尔地质勘察院等许多地质企业实习,单位负责教师与学生的吃住等费用,学生每天还有一定的补助,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项目,如《哈尔滨市城市地质调查》、《贵州抗旱水文地质抽水试验》(904援贵抗旱找水项目)等许多项目,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野外地质编录、抽水试验及编写报告等工作。通过生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表现优秀的学生跟单位直接签订了就业合同。
6.结语
高职水文地质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讲授理论与基本概念是基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参加实习及综合训练。要系统结合生产单位的生产实践进行实践性教学,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水文地质专业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随着社会对资源尤其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对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加强,地勘单位对高职水文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包括我校在内的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寻求高职水文地质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整合课程体系,重构高职水文地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季勇.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6,(1):101-102.
[2]于桂华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23):22-23.
[3]侯建军.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8,8(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