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规划

来源 :名师在线·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7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规划,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筛选、教学实践拓展等方面,与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全面对接,以体现生活化属性特征。语文教学追求生活化,符合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适时引入生活化教学机制,对语文生活化教学路径进行科学规划,从而赢得丰富的教学启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2-0065-02
  引  言
  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有太多对接点。教师在设计语文学科教学时,要有生活化教学的主观意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启动生活化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化學习的动机,以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诉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唯有与生活形成多点对接,才能构建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方法众多,教师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有一定把握,围绕学生生活认知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启动力。展示生活画面、讲述生活故事、启动生活活动、介入生活案例、引导生活观察、进行生活调查等,都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利用这些调度手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也会提升教学激发效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要求去过草原的学生具体讲述旅行见闻,为文本教学做铺垫。有很多学生去过草原,都积极举手想要做介绍,课堂学习气氛较热烈。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色、人文背景等方面做具体展示。有的学生对草原的自然风光进行了介绍,展示了草原的空旷和辽远,对青草长势情况进行了描绘,给大家带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也有的学生重点介绍了草原牧民热情待客的情况,如献哈达、敬酒,还有篝火晚会的盛况。那些没有去过草原的学生,对这些都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1]。
  教师为学生设计草原见闻展示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无论去过草原的学生,还是没有这样经历的学生,都对此有很高的探讨积极性。去过草原的学生热情介绍,而没有去过草原的学生期待介绍,都为文本阅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个教学情境带有生活气息,其调度效果也很好。
  二、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从“三维”角度设计教学目标,而如何融入生活化内容,设定带有生活色彩的学习目标,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语文的根在生活,文本内容也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一些生活表达、生活知识、生活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环保话题是当下的热点、焦点问题,自然带有生活气息。教师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教学设计,其生活气息浓厚。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然后给学生设定了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了解介绍地球的相关内容,树立环保意识。这些学习目标都带有生活气息,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为凸显生活化特征,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了环保主题写作任务:围绕环保主题,介绍生活中的环保事件,突出环保自觉意识,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给大家带来更多环保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快速行动起来,收集资料,展开书写操作。
  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进行调度,为学生布设环保方面的写作任务,都体现了生活气息,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触动也更为强烈。从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结合生活焦点话题展开学习、思考,自然能夯实学科认知基础。
  三、布设生活化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生活认知的支持。教师在布设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以提升活动的适配性。课堂辩论要借鉴生活讨论形式,演绎活动要考虑学生接受情况,读写活动要对接学生生活经历,还有课外阅读内容的收集、信息整合、生活观察、读写实践等,都需要与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有更多对接,这样才能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果学生有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具体组织活动,其操作效果会更为突出[2]。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做出生活化布设,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和体验。例如,在教学《竹节人》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让学生对竹节人这种玩具有一定的认识,然后组织学习活动:“我们平时会制作很多玩具,请在课余时间利用多种材料,自行设计或发明一些玩具,并将制作好的玩具带到课堂进行展示,我们将进行评选活动。”学生接受这个制作任务后,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课下利用一些废旧材料,自行设计了很多简易的玩具。为对接语文学习,教师还给学生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将制作过程写下来,形成一篇作文。教师任务布设清晰,学生参与性较强,学习活动顺利开展,获得了不错的操作效果。
  教师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玩具制作任务,而且与语文学科形成对接,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因为学生对玩具比较熟悉,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带有生活化特征,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自然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也是极为丰富的。   四、启动生活化教学实践
  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有实践训练的支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公益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征文活动、网络交互活动等,都属于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教师要注意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和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培养学科核心能力。“实践出真知”“教育即生活”,将学科教学与生活完美对接,体现了科学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因而教师要做好设计规划,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3]。
  学生生活中有鲜活的见闻。教师针对这些见闻进行布设,能够为学生带来特别的学习感知和体验。例如,在教学《花之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鲜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对这些鲜花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认知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生活化实践任务:课余时间展开生活观察,选择大家都不熟悉的一种鲜花,认真观察其形状特点,利用手机拍照,将图片发送到网络交互平台,并配发一些文字,对这种新奇的鲜花做重点介绍。学生对这个任务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兴趣,纷纷行动起来,进行广泛收集。为体现专业性,学生还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对鲜花进行更专业的研究,并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亲自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个性表现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增强了学生交流互动的主动性。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生活性观察任务,给学生创造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不管信息收集,还是拍摄照片,都属于生活体验性学习,其认知成长是显著的。学生对这样的实踐活动有较强的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诉求进行设计和调度,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  语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路径规划中,教师要突破多种制约因素,在不同教学环节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突出其助学效果。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对接学生学习认知;布设生活化教学活动,能够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启动生活化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陈明清.让学生融入生活: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8(12):31-33.
  周丽颖.生活化教学方式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创新[J].语文知识,2019(05):67-69.
  张婷.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生活化落实: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例[J].教师,2020(03):66-68.
  作者简介:戴绍媛(1973.4-),女,福建福清人, 本科学历,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在普洱市澜沧县六个乡镇二十多个村落的走访调研,结合为期三周的所见所闻、观察、访谈和关于拉祜族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从民居功能空间构成、建筑风貌、核心空间、村
应用数学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中的基础关键能力[1],经管类独立院校的目标定位为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了符合学院的目标定位、培养具备应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