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做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教师,不是一般性的教书育人,而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课程要靠教师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要靠教师去运用和创造,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靠教师去实现。只有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文化业务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个性修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只有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才会造就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是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要求我们不能再唯教师意志,把学生当做被动的教育对象和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保障,任何情况下都要彻底摒弃生硬的管教和粗暴强制的做法。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形成与发展,教师能启发而决不可代替。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教学活动应是开放性的,应走出狭小、封闭的天地。一则,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和整个社会紧密相联系,另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目标到内容,从过程到方法也都应当是开放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广泛的接触社会和联系实际中,学会做人、做事,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并参与创造未来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知识、有能力,但更要善于学习与创新。做为教师,不管教什么专业,都要为上述总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落实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教师就要具备更完善的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施教知识,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就大大地提高了。
  首先,教师要有本专业的良好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宽广厚实,而且还要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认知策略。教师站在这样的高度,才可能以科学的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并从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教师要对其他学科知识有广泛的认识和了解。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既分化又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向着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
  再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把握好“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怎样教”。因为“怎样教”影响着学生“怎样学”,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学会学习”。因而,教师就必须认真深入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的转移,充分体现了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教师要全面更新知识与学习观。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与准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背诵为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和科学技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更新,人们这才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知识观与学习观也跟着发生改变;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是手段,即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开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个性特征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重心的转移,充分体现了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教师要全面更新知识与学习观。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与准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训练、背诵为主。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和科学技术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更新,人们这才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知识观与学习观也跟着发生改变;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是手段,即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开始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师生之间越来越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个性特征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传统教育把单纯传授知识的能力看做是教师的最大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主要标志是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及主体能力的提高。
  教师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尽快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时代,也是品牌消费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品牌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品牌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已经被改革的浪潮所淘汰,而现在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用足够的爱心、更加渊博的知识、更为苛刻的高尚品德等,来生成非凡的教育智慧,去熏陶学生,引领学生。  关键词:爱心 引领 熏陶 激励 折服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新课程改
爱书是我的天性.rn很小的时候,翻阅哥哥的书架.偶然之间,我发现了你--.打开封面,我就被你那丰富多彩、率真坦诚的心灵所吸引,于是,再也难以放下.rn
期刊
摘要:啦啦操的竞技在世界各国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表现力则成为了这一项目的灵魂。本文分析了啦啦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其特点而为运动员指定的培养训练方案。只有突出啦啦操在比赛中的表现力,展现运动员自信、积极向上的一面,并制定良好的训练方案来做辅助,才是这项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  关键字:啦啦操;表现力;训练方案  1.啦啦操的发展历史  最开始啦啦操是早期的部落社会为了鼓舞出外征战或猎取食物的
摘要:无论是学习数学还是研究数学都离不开数学问题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切思想方法都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没有一种思想方法可以脱离数学问题独立存在和发展。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中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来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中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研究数学  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全体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语言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
期刊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为,兴趣也是巨大的动力.我对草原、对草原科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兴趣使我踏上了对草原科学的漫漫求索之路.一走进茫茫草原,我就心境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