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闻潜著《中国经济运行与宏观调节》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r2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闻潜的专著《中国经济运行与宏观调节》已经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题是,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如何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节,其核心是建立“适度调节理论”。对于中国经济运行,作者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向点:第一,在市场方面,应准确把握中国市场的性质和走向。作者根据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将市场分为三种,即高位价值支配的市场、中位价值支配的市场和低位价值支配的市场。而我国目下的市场是由高位价值支配的市场,中国市场的正确走向应该是由高位价值支配的市场向中位价值支配的市场转化。第二,在经济运行的机制方面,要妥善把握经济运行的启动机制。启动机制在经济运行上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但是经济运行的动力和导向,还是实现适度调节的唯一途径。在经济转轨时期,在启动机制上,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成从投资启动向消费启动的转变。第三,在宏观调控方式上,必须重视和正确把握政策调节。政策调节与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调节不同,它重视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它的优势是可以让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其基本功能和优势,而不同互相干扰或牵制,政策调节是唯一与市场经济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
其他文献
期刊
巩义石窟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依大力山,南临伊洛河,由西至东分布有五座洞窟,均开凿于北魏晚期[1]。在洞窟外壁,后期补凿有三百余处大小不等的龛像,以北朝、唐初居多(图一)。除这些造像遗迹外,洞窟外壁尚存修建窟檐建筑时所凿的梁孔、槫槽、椽孔等遗迹,以往对此少有关注。2014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配合巩义石窟寺保护所,对石窟整体进行了调查测绘,并重点考察了窟檐建筑遗迹。在综合辨认龛像与建筑遗迹的空间关系后发现,窟檐很可能与唐初补凿的龛像同时施工。
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金坛薛埠片区发掘了5个墓群的22座土墩墓,发现墓葬、器物群等遗迹206处,出土各类遗物1400余件。这次发掘还原了青铜时代江南土墩墓的营造过程,并且对土墩墓的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廓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墩墓的模糊认识,对于研究土墩墓的源流、分期与分区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概况玉皇顶摩崖造像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老君院村西约500米,开凿在龙山山脉(东北一西南走向)西麓一座小山的西北角断崖上(图一)。崖壁断面呈折线状,可分为东(约35°)、中(约335°)、西(约310°)三段(图二)[1],以中段遗存最为主要,包括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洞窟1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石阁1座、纪年不存摩崖刻碑1处;东段包括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小龛3个;西段包括无纪年龛群2组。
上川岛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台山市广海湾南侧的川山群岛东部,西与下川岛隔海相望,东北距大陆9.19公里。
云梦睡虎地汉简《算术》中有一类关于田地面积计算的简册,共20余枚,包括简30~36的"田"及"里田",简37~39的"径田",简40~47与简125、126的"周田""员(圆)田"及"圜田",简48的"柧田",简49的"冢田"及"阮(宛)田",简122、123的"扁帚田",简124的"箕田",简157、158的"弓田"。大部分算题编联在一起,少数几枚分散,可能与抄本不同有关。简125、126的"圜田"与简40~47"周田""员(圆)田"就可能来自
2015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座金代壁画墓(编号2015FHM1,以下简称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为了配合基本建设,了解沈阳市重点文物勘探区域“方城地区文化遗存”地下文物的保存状况。
2000年9月23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关于新经济的系列调查文章,这份调查的特色在于回顾了新经济发展的过程,并把它的表现放在整修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轴中,同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重大技术革命作了对比,比较客观地提出了关于新经济的几个论点,该调查专题围绕人们对于新经济普遍关注的5个焦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2005年9月,为配合基小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一座后晋墓(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