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阅读命题角度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e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句理解
  1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关于实词的考题,问法是“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极个别的要求是找“正确的一项”(四川2010,广东卷2009),上海卷一直要求“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2008年江西卷的问法是“下列各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的‘病’用法相同的一项”。
  解答这类考题的选择题,关键有三步:
  ①初读选项,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把所解释的词语意思放回原句,看是否解释得通;
  ②把各选肢的句子回复到原文,看其理解是否与原文意思相吻合;
  ③选定答案,与原句、原文意思相符的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选项。
  解答直接解释题,要把握两点,一是根据原文确切理解词义,二是找相应词语,做准确解说。如2010年上海卷17题,“少而所与亲旧”的“与”,在此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应该解释为“交往”,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终身不造其门”的“造”,我们今天说话还常用,如“造访”,解释为“到”比较合适。“素号难治”的“素”就是“素常”的意思,可解释为“一直以来”“一向”。“乃徙公治之”的“徙”一般解释为“升迁”,但此处重点落在“治之”,就是派谁去治理这个难以治理的地方,一般解释为“调”就行了。
  2理解虚词的含义和用法。题目的特点是每个选项给一组句子,一句出自试题阅读材料,一句出自课本。题目要求顾及词语的两个方面,即含义和用法,要求做题时运用比较思维法,从两个方面比较,进行求同与寻异。
  题目的问法是“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题目的含义包含两层意思:明着的一层是要从两个角度比较;暗含的一层要求是全面比较,即给定的一组句子中相同的那个词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是相同的,寻找时,要找出“全都相同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与原文比照,看解释是否合适。上海卷的虚词考查方式,比较简化一点,如2008年第18题,“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只比较用法。
  3对句式的辨识和对句意的理解。这类试题不多,大多包含在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里。对句式的辨识题,2008年浙江卷第13题的形式是“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省略句。这类题把句子回归到原文,对照一下,就可发现正误。对文句的理解,如上海2010年第24、25题,前者要求判断“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这道题与翻译有某种类似的地方,把词义、句式、翻译结合起来考查了;后者要求“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题目包含了三个要求:要识别句式,要找出这样的句式在文章表情达意、音韵语调等方面的好处(是赏析),要结合原文来赏析。
  二、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题
  1从概括、分析内容的角度命题。这类题是绝大多数省市试题的保留项目。题目涉及文章的面较宽。命题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①将原文中的一些内容,变换成现代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如2010年全国卷Ⅰ第10题A项“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就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转述,含有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信息主要来源于选文的第一段,解这类题,就是要仔细对照原文,“一一落实”出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地方是需要背景知识积累,如“太祖”是指“明太祖”(从注释中也可得知),宋濂是“当时的名儒”等。②从原文信息中提炼概括出结论式的语句。如上题的B项,“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这两句话就是从原文中概括提炼出来的。
  2从指向某一要点的信息判断角度命题。这是传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保留题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5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列出几句,编成四组,要考生选择。面对这类试题,主要是要学会对所给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类。上面这道题的6个句子是: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分析这些句子,会发现,①③⑤句是描述句,表现花云艺人高胆大的内容,而②句表现的是勇猛,是从别人的评价角度来写的;④句写花云被俘而大声呼喊,与艺高无关;⑥表现花云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也与艺高无关。做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中所限定的思考范围往往是并列短语,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性质,分析选择时,必须顾及这个特点,要选项同时符合两个属性。
  3从赏析的角度命题。2010年浙江卷第19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样的题目,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即对表达效果做出推论,一般是从正面分析。这类题目,在语言表述上是分析推断性的。如“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这句话分两部分,第一分句是分析的对象,后面的几个分句,是对第一分句的分析与判断。其语言特点与“概括分析”类题目不一样,“显示出”“独特见解”,表现了“不屑”,这是赏析性语言,前者是赏析人物的观点,后者是赏析人物的态度。赏析正确与否,要到原文中去找相关内容,即找“胡叟与友人的交谈”的内容。三、断句、翻译题
  1给文段断句。目前出现了两种命题形式,一是直接断句题,如2010年广东、浙江卷,二是选择题,如2010年湖南卷。解答这类考题的策略是:一通读、二试断、三画线。如2009年广东卷第9题:“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觑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初读后,能基本明白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再利用文言特点,抓句式、虚词,如判断句,“也”字标志,专有名词如“仁宗”,古人称人常省其姓,对仗的词语如“正色危言”,转折虚词“而”,课文中常见的名词作状语如“日”等,就能大概理解文段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试着断句,就不难得到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觑/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文句。这是大多数省市考题都出现的一种题型,题型基本稳定。应对这类考题的策略是通读、试译、润色、定稿。全句读通,方可理解无误;理解无误,方可翻译正确。试译时可用补、去、替三字诀来做,即根据文意理解,将省略的地方补出来,将某些只起补充音节作用或不用翻译的虚词去掉,大多数地方是要用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来替换文言词语,特别注意用双音节词语去替换文言的单音节词语。有些文言句式,要翻译出它的特点,试译出来后,读一两遍,看看语气顺不顺,适当地再做些润色修改,最后定稿,将答案写到试卷上。
  【作者简介】
  纪勇,高级教师,执教于浙江省宁波中学。
  责任编辑 桑实
其他文献
121314151617血型的ABO@宋斐@张阳 121314151617 Blood type ABO @ Song Fei @ Zhang Yang
期刊
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