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的修饰和逻辑教养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有歧义的兼职。歧义词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向,致使读者困惑,甚至误解。解决的办法是,对于特殊的词,约定专词专义;一般性的词,要讲究修饰,即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增强表达效果。这不仅属于语言对他人传达思想的应用,也属于自己进行思维的概括活动,从而派生出逻辑教养。
  下文先举例陈述歧义词修饰的一般情况,然后说明歧义词跟概念和逻辑的关系。就歧义的弊害面而言,虚词比实词广,更需要修饰,所以举两个虚词例子。
  例1 “或”,语式“甲或乙”。甲和乙可能是两项事物,也可能是一项事物的两个名称或者两种陈述。下面只举同物异名的例句。
  脂肪是脂肪酸与甘油或多元醇的脂。
  蔗糖为葡萄糖与果糖所成,经酸或酵素的作用,水解而成这两种糖。
  例1中,“甘油”、“多元醇”和“酸”、“酵素”为同物异名,如果是知识联系充分的读者已知,便是赘疣;如果是读者未知,就要在“或”字下面注明“称”、“谓”字样,限成狭义,显示区别,这样才能交流思想,完成交际,而不至误解为两物。
  例2 “为”,语式“为什么”。问为了什么目的,要陈述实际的愿望;问为什么原因,要说明必然的条件;根据什么理由,要论证当然的论据。这除了添“了”、“因”字分化外,本来还是有配合的词语加以区别的。问的目的,配“要”、“想”,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想”;问原因的,配“成为”、“能够”,即“为什么成为”、“为什么能够”;问理由的,配“必须”、“应当”,即“为什么必须”、“为什么应当”。但是,三者时常是交错叠合的,也时常是连环相生的,如“目的”时常就是“原因”,“原因”也时常成为“理由”。
  举一个有趣的歧义词的例子。钱钟书在《围城》中说:“老科学家”,指的可能是“老科学”的专家,因此含贬义。1979年钱钟书访美归来,有位香港记者写了一篇访问记,故意称钱钟书为“文学老家”,免得别人误会他是“老文学家”,如直接写出“老文学家”,读者便可能因钱钟书在《围城》中的文字幽默而产生歧义,理解为年老的文学家或古老的、陈旧文学的老家。
  从上述情况看,歧义词词意的明确,可用补充联系和修饰限制两种方法解决。
  歧义词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语言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理解,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作为词,便一定有它作为内容的概念;作为概念,便一定有它作为外延的词。逻辑的思维规律,自然是不能离开语言和思维的,因此,语言、思维和逻辑三者互为因果,互为诱导。所以,在词的应用上字斟句酌,同时便是在概念活动上的慎思、明辨。
  至于实词,在语言的运用上,能产生歧义的也是不可胜数。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人提出是“窗”的讹化所致,这个依据是流行的说法“诗无定解”。再有“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应是古代军中的副帅——“裨将”之讹化。“狗屁不通”实乃狗皮无排汗的气孔,才“狗皮不通”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的“鸡”、“狗”确为“乞”、“叟”之谓。谜语中更是巧妙地运用词语的歧义设障添烦。
  歧义的产生,依吕叔湘、朱德熙分析说,“作者限于能力,或由于疏忽,选择的词语不恰当,采用的结构不正确,结果语意晦涩不明”,阻碍了正常的交流。若歧义发生在公、检、法、政部门的文件条律上,或发生在国际事物的签约上,惹出纠纷争端,就不是一般的小事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歧义词的修饰和逻辑的教学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介绍了水电站地下隧洞施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在施工测量中的安全事项,并且探讨全站仪以及断面测量仪等仪器在水电站地下隧洞施工测量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在施工放样中在洞轴线坐标的转换,洞室开挖方向线的放样以及特殊地下放样中的具体应用。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这样的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他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
贵州省松桃县道塘水库坝址附近有多个堆石料场可供开采,为了加强水库建设过程中天然石料的利用效果,贵州省松桃县道塘水库建设工程对当地多种石料进行了相关勘察与评价。根据设
函数是贯穿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函数是研究变量及相互联系的数学概念,是变量数学的基础,利用函数观点可以从较高的角度处理式、方程、不等式、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