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有歧义的兼职。歧义词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向,致使读者困惑,甚至误解。解决的办法是,对于特殊的词,约定专词专义;一般性的词,要讲究修饰,即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增强表达效果。这不仅属于语言对他人传达思想的应用,也属于自己进行思维的概括活动,从而派生出逻辑教养。
下文先举例陈述歧义词修饰的一般情况,然后说明歧义词跟概念和逻辑的关系。就歧义的弊害面而言,虚词比实词广,更需要修饰,所以举两个虚词例子。
例1 “或”,语式“甲或乙”。甲和乙可能是两项事物,也可能是一项事物的两个名称或者两种陈述。下面只举同物异名的例句。
脂肪是脂肪酸与甘油或多元醇的脂。
蔗糖为葡萄糖与果糖所成,经酸或酵素的作用,水解而成这两种糖。
例1中,“甘油”、“多元醇”和“酸”、“酵素”为同物异名,如果是知识联系充分的读者已知,便是赘疣;如果是读者未知,就要在“或”字下面注明“称”、“谓”字样,限成狭义,显示区别,这样才能交流思想,完成交际,而不至误解为两物。
例2 “为”,语式“为什么”。问为了什么目的,要陈述实际的愿望;问为什么原因,要说明必然的条件;根据什么理由,要论证当然的论据。这除了添“了”、“因”字分化外,本来还是有配合的词语加以区别的。问的目的,配“要”、“想”,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想”;问原因的,配“成为”、“能够”,即“为什么成为”、“为什么能够”;问理由的,配“必须”、“应当”,即“为什么必须”、“为什么应当”。但是,三者时常是交错叠合的,也时常是连环相生的,如“目的”时常就是“原因”,“原因”也时常成为“理由”。
举一个有趣的歧义词的例子。钱钟书在《围城》中说:“老科学家”,指的可能是“老科学”的专家,因此含贬义。1979年钱钟书访美归来,有位香港记者写了一篇访问记,故意称钱钟书为“文学老家”,免得别人误会他是“老文学家”,如直接写出“老文学家”,读者便可能因钱钟书在《围城》中的文字幽默而产生歧义,理解为年老的文学家或古老的、陈旧文学的老家。
从上述情况看,歧义词词意的明确,可用补充联系和修饰限制两种方法解决。
歧义词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语言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理解,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作为词,便一定有它作为内容的概念;作为概念,便一定有它作为外延的词。逻辑的思维规律,自然是不能离开语言和思维的,因此,语言、思维和逻辑三者互为因果,互为诱导。所以,在词的应用上字斟句酌,同时便是在概念活动上的慎思、明辨。
至于实词,在语言的运用上,能产生歧义的也是不可胜数。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人提出是“窗”的讹化所致,这个依据是流行的说法“诗无定解”。再有“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应是古代军中的副帅——“裨将”之讹化。“狗屁不通”实乃狗皮无排汗的气孔,才“狗皮不通”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的“鸡”、“狗”确为“乞”、“叟”之谓。谜语中更是巧妙地运用词语的歧义设障添烦。
歧义的产生,依吕叔湘、朱德熙分析说,“作者限于能力,或由于疏忽,选择的词语不恰当,采用的结构不正确,结果语意晦涩不明”,阻碍了正常的交流。若歧义发生在公、检、法、政部门的文件条律上,或发生在国际事物的签约上,惹出纠纷争端,就不是一般的小事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歧义词的修饰和逻辑的教学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下文先举例陈述歧义词修饰的一般情况,然后说明歧义词跟概念和逻辑的关系。就歧义的弊害面而言,虚词比实词广,更需要修饰,所以举两个虚词例子。
例1 “或”,语式“甲或乙”。甲和乙可能是两项事物,也可能是一项事物的两个名称或者两种陈述。下面只举同物异名的例句。
脂肪是脂肪酸与甘油或多元醇的脂。
蔗糖为葡萄糖与果糖所成,经酸或酵素的作用,水解而成这两种糖。
例1中,“甘油”、“多元醇”和“酸”、“酵素”为同物异名,如果是知识联系充分的读者已知,便是赘疣;如果是读者未知,就要在“或”字下面注明“称”、“谓”字样,限成狭义,显示区别,这样才能交流思想,完成交际,而不至误解为两物。
例2 “为”,语式“为什么”。问为了什么目的,要陈述实际的愿望;问为什么原因,要说明必然的条件;根据什么理由,要论证当然的论据。这除了添“了”、“因”字分化外,本来还是有配合的词语加以区别的。问的目的,配“要”、“想”,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想”;问原因的,配“成为”、“能够”,即“为什么成为”、“为什么能够”;问理由的,配“必须”、“应当”,即“为什么必须”、“为什么应当”。但是,三者时常是交错叠合的,也时常是连环相生的,如“目的”时常就是“原因”,“原因”也时常成为“理由”。
举一个有趣的歧义词的例子。钱钟书在《围城》中说:“老科学家”,指的可能是“老科学”的专家,因此含贬义。1979年钱钟书访美归来,有位香港记者写了一篇访问记,故意称钱钟书为“文学老家”,免得别人误会他是“老文学家”,如直接写出“老文学家”,读者便可能因钱钟书在《围城》中的文字幽默而产生歧义,理解为年老的文学家或古老的、陈旧文学的老家。
从上述情况看,歧义词词意的明确,可用补充联系和修饰限制两种方法解决。
歧义词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语言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理解,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作为词,便一定有它作为内容的概念;作为概念,便一定有它作为外延的词。逻辑的思维规律,自然是不能离开语言和思维的,因此,语言、思维和逻辑三者互为因果,互为诱导。所以,在词的应用上字斟句酌,同时便是在概念活动上的慎思、明辨。
至于实词,在语言的运用上,能产生歧义的也是不可胜数。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人提出是“窗”的讹化所致,这个依据是流行的说法“诗无定解”。再有“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应是古代军中的副帅——“裨将”之讹化。“狗屁不通”实乃狗皮无排汗的气孔,才“狗皮不通”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的“鸡”、“狗”确为“乞”、“叟”之谓。谜语中更是巧妙地运用词语的歧义设障添烦。
歧义的产生,依吕叔湘、朱德熙分析说,“作者限于能力,或由于疏忽,选择的词语不恰当,采用的结构不正确,结果语意晦涩不明”,阻碍了正常的交流。若歧义发生在公、检、法、政部门的文件条律上,或发生在国际事物的签约上,惹出纠纷争端,就不是一般的小事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歧义词的修饰和逻辑的教学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