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学评语里的智慧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评语里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希望,也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的体现,智慧的教学评语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发展,使学生努力进取的动力源泉。如果运用得当,启发式教学评语、情感式教学评语、感化式教学评语等都使学生萌发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及将来生活。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评价的语言含糊不清,高度概括;要尊重学生,因进步大小而做出不同评价。
  【关键词】启发式评价 情感式评价 感化式评价 智慧
  一、 智慧的教学评语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偶然的一句评语很可能成为学生日后走向成功的推手,也可能成为学生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无论教师用口头的评语还是书面的评语,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生活和就业,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可见教师教学评语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想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契合,教师应该运用一些智慧,而智慧的教学评语能够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行为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智慧的两个要点:智慧的核心是道德,智慧的形态是能力。因此,评语里的智慧,以及所有的教育智慧,首先应是有道德的,是关爱人的,激励人的,鼓舞人的,给人温暖和力量的。教师用些心思,运用智慧的评语启迪学生会让学生充满自信,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 教学评语里的智慧
  1.启发式评语里的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利用启发式的教学评语鼓励学生逐步按照教师指导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成课堂任务。启发式的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提出有效的提示或启示来帮助和推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但是不能完全帮学生修改或者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笔者的主要授课对象是高中起点高职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中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他们依赖性较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用一些智慧,在启发式的评语里下点功夫,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给出一定的提示,但是不能全盘托出,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找出学习规律,举一反三,实现自主学习。
  高职高专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II第一单元Section A中有这样一句话: These people are angry that the building is now in danger of being destroyed, along with their memories.学生在翻译时常常不知道“along with their memories”应该如何翻译,放在什么位置。因此教师应该启发学生阅读上文,了解到上文的意思是 “许多人对那家老餐馆有着美好的回忆”,因此下文的意思是“如果餐馆拆除,那么美好的回忆也一同消除了”,学生理解后不要告诉学生如何翻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用精炼的语言自己表达。
  2.情感式评语里的智慧。情感是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评价里融入教师的情感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师生之间的生疏感和距离感,学生会从感性角度认同教师的教学,从而愿意学习。情感式评语里的智慧是要获得学生情感上的满足。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可以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努力向上,反之,学生对老师的消极态度会使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用真诚的情感使学生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充满关怀和友爱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并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教师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感受,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例如,教师应该常常走到讲台下,走近学生的座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并用亲切的语言或微笑的表情,或轻轻地拍肩来表示赞许和鼓励。真心的评价,润物细无声的教诲会带给学生温暖和前进的力量。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恰如其分的进行评价,会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3.感化式评语里的智慧。很多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认为无处可用,没有意义,不爱写英语作业,尤其不爱完成写作作业,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写了也会出现错误。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而应该针对这些现象,耐心的说教,指出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教师不能以命令的口吻告诉学生必须学好英语,因为你要考级,要拿毕业证,而应该将心比心来感化他们,让他们对教师产生好感,再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例如,曾经有个学生不爱学习英语,也不愿意完成作业。教师再分析了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后,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Maybe you are not interested in English learning, but you are a sensible child, I know you know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and the assignment. What a good notebook, I hope you will use it to record you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老师知道你可能对英语不太感兴趣, 但是老师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也知道学习英语和写作业的重要性, 老师希望看到这本漂亮的笔记本能记录你学习英语的过程和进步。)一点点的学生先是对老师产生了信任和感情,开始完成作业。这时教师不能松劲,一定要继续感化她,让她越来越好!
  4.赏识性评语里的智慧。赏识性评价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通过教师的赏识性评语,让学生更加自信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补充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William James,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发现:不被赏识的人,他的能力智能发挥到两成至三成,而充分被赏识的人,他的能力可能会发挥到八成,甚至是九成。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期待被老师和同学欣赏,那么教师要用心去观察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欣赏,而不是盲目地赞扬。例如,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一名男同学,英语基础一般,有时上课也提不起兴趣,但是他酷爱读书,文学功底好。每次遇到不好翻译的句子,他都能通过思考后用很通顺而优美的汉语翻译出来。发现了学生的这个优势后,笔者会给他很多机会让他在同学面前翻译,并给予赏识性教学评语,让他体会成功。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你的汉语语言运用准确,得当,而且语言优美,老师和同学都很欣赏你的翻译,老师希望你以后做得更好,充分发挥你的优势并带动你的相对劣势,让你的闪光点变成更大的光芒。久而久之,这名学生对外语课有了兴趣,愿意参与小组讨论,愿意和同学老师一起思考,特别是遇到翻译题的时候,他会更加积极的思考,用最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老师和同学的赏识激发了他学习和热情和内在的小宇宙。
  三、 评价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因进步大小而做出不同评价。评价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千篇一律的“好”或者是“不好”。同样都考了80分的学生,不能只简单的评价为“良好”。有的学生具备考90分的能力,却没有努力只考了80分,老师应该帮助其找出原因,并鼓励其更加努力,超越自己,保持学习优势。而中等生因为努力而进步,达到了80分,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称赞,并激励其更加努力,取得更大地进步。如果教师给学生的评价都是一样的,那么学生不会从评价中找到动力,更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教师应该利用有效地教学评价,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并且尊重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学生过去的学习状态和现在的学习状态的比较更应成为教学评价学生的另一个关注点。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增值。
  2.避免评价的语言含糊不清,高度概括。在批改学生英语作文时,一些老师常常给出“A”,“B”,“C”或者是“A ”,“A-”等这样的成绩。口头评价时会给出“你的作文写的不错”,“你的作文还学加强”等评语。可是,这样含糊其辞的评价并没有指出学生哪个地方写的好,要保持;哪个地方存在问题,需要加强。这样的评价也没能给学生指名方向,找出问题。因此,高度概括的评价应该尽量避免,教师应该指出学生作业及表现的好的方面和问题所在,并且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教师的要求。
  3.避免评语的主观随意性。教学评价应该有方案、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之后再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做出教学及评价调整,通过有计划的教学评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思维能力。如果教学评语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和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更加有了尺度和方向,教师的教学评语避免了主观随意性,教师也能及时了解评语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动机,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祖莹,王建成.正确认识高校教学评价本质,发挥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1993(01).
  [2]林素丽.心动从这里开始-有效的评价是学生上进的动力[J].新课程研究.2010(09).
  [3]聂启林.走出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评价[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皮华英.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看教师教学评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5]王松云,陈宁.教学评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3).
  *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度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ZYLX121311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