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世俗化的文化基础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py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宗教世俗化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国的宗教世俗化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心理氛围的影响下,是有其特性的。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D691.73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95-01
  
  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社会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定性步伐被打破了,社会在不断的向着现代转型。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宗教在与之携手共进,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世俗化趋势。一方面,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在日益衰退,各种宗教对世俗事务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各种宗教兴盛现象又日益凸显出来,似乎在预示着宗教的发展有了新的生机。这就是日益引起关注的宗教世俗化问题。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中国宗教世俗化问题发生和形成的文化基础进行探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了多元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这种历史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自信大度的气魄和兼收并蓄的思想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心理背景,它充满自信,敢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又富于包容精神,善于吸收,在吸收的同时加以融汇,使外来文化带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色彩,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许多外来宗教都是以文化交流方式传入中国,在中华文化主流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包容性、宽容性,有了一定的弹性。这就为当代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具有的多元性和共存性丰富了宗教史,并对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间和平共处提供了某种借鉴意义。[1]我国历史上,宗教历来服从于国家政权,统治者对宗教既扶植利用又约束限制,宗教则顺从和依附于政权。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生动的指出:上帝与皇帝,教会与国家,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普遍地是二元的。……在中国和日本的东方国家,皇帝即上帝,上帝是皇帝的小伙伴。[2]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宗教经历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唯一宗教模式的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的多元信仰,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中国文化中最高的天不是超验的、远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恰恰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的。而西方历史上的大多数宗教都将世界两重化,把人与神、此岸与彼岸分割开来,通过降低人来抬高神。可见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认识论上的不同,这种独特的东方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又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宗教模式。所以中国的各种宗教包括外来宗教,主动地靠近中国的世俗文化,为世俗政权和道德服务,是中国宗教历史上就具有的传统。各宗教对于自身的调整,都必须尊崇这种中国文化并纳入这种宗教信仰模式之中。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人,关注人在社会中的存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现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虽从不否定鬼神世界,但对死后的世界不做太多考虑,这是一种双重性格。所以对宗教的解释主要不在神学的意义上,也不在祭祀活动本身,而在于它的社会功能上。历史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主要是看重它的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而中国大众对神灵的崇拜主要是为了消灾治病、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他们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规定自己所崇拜的神。正如俗语所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一种用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3]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信仰者中的大多数都充满虔诚却没有专注、狂热,相当多的人并不领会教义的内容和意义,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道德意识,可见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求现实愿望的满足。这种较强的现世功利意识无疑也为中宗教世俗化发展过程保证了不会造成尖锐矛盾的产生,中国宗教的神圣性是从各宗教最初立足开始自然而然降低的,而宗教的社会性也随着世俗化趋势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会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并存。[4]隨着经济与社会的开放,西方文化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进入我国,并在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传入的物质文化中有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工业文化等等;而传入的精神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宗教文化——它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中国的五大教中,除道教外,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在传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中国化”历程而成为“中国佛教”、“中国基督教”“中国天主教”和“中国伊斯兰教”。这里的“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这也意味着,当年的外来宗教已经融入中国的宗教文化传统之中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共同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走向世俗化进程。现实告诉我们,一方面我国政府正在从容应对世俗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形成了新的视野,新的眼界;另一方面,中国的各宗教发生的世俗化变化又是不同于各宗教在西方国家的世俗化变化的。在中国独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世俗化发展又有其独特的表现。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作者简介:厉承承,女,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宗教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保罗・尼特.一个地球,多种宗教[M].王志成,思竹,王红梅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
  [2]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历史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1.
  [3]论语・八佾.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27.
  [4]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历史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序言.
其他文献
大型金属矿山岩土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问题是影响整体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大型金属矿山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及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分析地下水对金属矿山岩土工程的影
摘 要:二战后的60多年来,日本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百年企业数目世界第一,而且越来越多的明星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在世界上稳健地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促使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的因素众多,但是一个民族企业的兴起,必然有很多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引领着日本和日本企业走上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伴随着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Noel.M.Tichy提出的“企业DNA理论”的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