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境下生命尊严之哲学思考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就业困境引发的自虐、自残、自杀或杀他等漠视生命尊严的现象早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哲学视野,从生命神圣性的消解、生命与生活的二难选择及生命超越之智慧三方面探析事实背后深层次原因,以期为陷入就业困境的人们启迪心智。
  【关键词】就业困境;生命尊严;哲学思考
  
  就业是人们谋生的重要途径。就好业,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是现代人共同追求的目标。然现实中严峻的就业形势却使很多人难以如愿以偿。不理想的就业或失业会带来生活上的困难,心理的失调,进而导致对生命尊严的漠视,在现实生活中即容易表现为自虐、自残、自杀或杀他等行为现象。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家庭的、教育的、生理的、精神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缺失对生命尊严的自我体认以及生活与生命的区别笔者认为是深层次、最基本的原因。
  一、生命神圣性的消解
  人人皆有生命,但真正能理解并把握好生命的人并不多。这不仅因为生命本身极为复杂而难认识,更源于人们对自我生命的熟视无睹,难以对生命神圣性进行自我体悟。
  由于远古科技水平的落后,想从理性的角度对诸如人间男女为何有如此奇妙的性(爱情)与生育(繁殖)的功能?为何只有人类才从亿万种生物中脱颖而出,而成为天下最“贵”?等有关生命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判断是很困难的,就算是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也难给予完整和精确的回答。远古人类一般都认为人之生命源于某种神秘的过程,或者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的,内心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人的生命便先验性地具备了神圣性。
  回观人类历史,时代越久远,人类周遭神圣之物就越多。不仅神秘的生命现象是神圣的,而且石头、树、虎、太阳、月亮等自然之物在人们眼中也具有了神性,而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依靠自我理性获取了越来越大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于是各种各样的神圣之物逐渐地被人们用科学手段进行了理性的解构,生命的神圣性似乎也在这种解构过程中逐渐消减。人们发现,石头不过是一种矿物质,植物是一种纤维体,动物是一种有机体,曾经那么神圣的太阳和月亮也不过是一颗恒星和一颗卫星而已。至于生命,虽然比较复杂,在现代人眼里看来不过也是一堆碳水化合物,DNA罢了。宇宙间一切,社会生活里的一切似乎都是可以分析的、理解的、把握的,改造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克隆”。于是,现代人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再也不如先人那样充盈实在,由就业压力等引发的自虐、自残、自杀、杀他等漠视生命的现代社会现象也可从中获得一定的解释。
  二、生命和生活的二难选择
  对生命神圣性的把握要靠自我体认和体悟,而这种能力往往跟一个人的社会阅历、人生经历、学识修养和天资有很大关系,并非人人能做到。如果从生命和生活的二难选择这个角度去解释漠视生命尊严的现象也许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人生应包括生活和生命两大部分。人们在生活中要吃穿住行,要享受,要舒适,要出人头地,所以必须努力奋斗,去作各种生活之需的选择,以达到自我期盼的目标。出于生活之需的人生选择一般基于自我的兴趣、爱好、有利与否,追求更多的是诸如享受、成功、快慰、舒适等感性价值,过程复杂、变动性很大,成功的多,失败的也多。所以在生活之需的选择中,有些人有时就容易不顾某些社会准则、道德、规范乃至内在良心的呼唤,而走上个人至上主义和快乐主义。
  人的生命存在则不一样,它表现为在时间流逝中生物体的不断成长、成熟和死亡,更表现为伴随生物体成长的意识、观念、思维的不断发达。所以人们的生活尽可以求变,而生命存在则求稳;人们生活中的选择往往求的是当下、直接,立马就收获,而生命中的选择则因为是出于生存的需求,往往求的是长远、未来和绵延不绝;生活中选择因为急功近利,常常会不顾及他人与社会,而生命中的选择则比较愿意遵循外在社会和内在良知的種种准则。
  可见,人生是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和合体,但人处于生活考量的人生选择与出于生命考量的人生选择之间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甚至产生激烈的矛盾,它使人们在选择过程中常常会左右摇摆,出于二难、三难、多难的选择困境之中。
  就业必然包涵生活和生命的选择,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基于生活之需的考量必然体现得更多些。所以,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境,不能就业或就不好业,有些人就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表现出失望或绝望的心情,“过把瘾就死”、 “赖活不如好死”、“我拿青春赌明天”等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时就容易占上风,发展极致就导致自虐、自残、自杀或杀他等漠视生命尊严现象的出现。
  三、生命超越的智慧
  趋乐避苦,忧生怨死是人之天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的就是人固有一死,然死亡的意义相差甚大。如仅仅因为一时的就业困境而自杀或杀他,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是对生命尊严的极度漠视与亵渎,这种解脱与超越实在毫无智慧可言,只能令世人不齿或扼腕叹息。古今中外不乏生命超越之智慧,综合几点以作启迪。
  1.世俗化的超越之路
  生儿育女是最简便、最世俗化的道路。古人早就有子女是“父精母血”合成的观念。因此,子女在父母离开人世仍然活着事实,说明了身为父母者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灭绝,而子子孙孙永远的繁衍,无疑是生命的代代相续,从而超越了生命。
  另一种超越生命的世俗化道路是实现“三不朽”,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渗入无限性。中国传统儒学特别推崇“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精神。所谓“立德”,就是生者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生前受到社会的赞颂,死后有人推崇。所谓“立言”,就是生者著书立说,且这些言论在其死后依然可以造福于人类。所谓“立功”,即个体之人生前建功立业,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而世代为人们所敬仰和推崇。
  2.宗教性的超越之路
  宗教一般都建立在解脱世俗人生种种痛苦的基础之上。而“死”是人类最大的痛苦,关心死后的去路也成为宗教的核心问题,其中佛教表现尤为突出。佛教认为世俗之“死”绝非人生痛苦的解脱,相反有可能是更大的人生痛苦的开始。人“死”后按其生前的表现可能会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中轮回不已。所以最佳的死亡应该是佛之“死”,即要求人门生前艰苦修行、受戒,孜孜不倦诵经打坐,最后悟得佛法真谛,通过涅槃而跳出世俗的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除以上两种超越之路外,还有哲学和心理的超越之路,这需更高知识与智慧才能通达,由于篇章关系就不再赘述。
  总之,生命超越之路有很多,其中也向人们暗示这样一个道理,即“生命可贵,死亡也需智慧”。反观由就业困境引发的自虐、自残、自杀或杀他等现象,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下,这种行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解脱和超越,有无智慧含量,于个人、家庭和社会有无积极意义。只有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真正把握生命尊严的内涵,从而减少或避免有损生命尊严与价值的行为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宗良.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郑晓江.生死智慧[M].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4][美]德沃金等著,翟晓梅等译.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赞成与反对的论证[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5]生与死——佛教轮回说[M].内蒙古出版社,1993.
  [6]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文选上、下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注:“宜春市社科研究‘十二五’(2011年)立项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李继民(1972—),男,哲学硕士,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
其他文献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又比较复杂的过程,通过综合管理土地利用方法,对土地结构以及布局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生态建设与土地整理有机结合,统筹人与自然的
曾有信息化专家形象地提出:“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我认为,这种对信息化的理解对于统计信息化的描述更为深刻.北京市统计信息化项目规划中提出了四项任务
【摘要】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启发学生巧妙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展开想象,激发创新;动手实验,科学探索。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一到作文课时,学生普遍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的写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快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推进管理会计在高校校医院的应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校医院的管理者所熟知和认可。本文从管理会
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环保理念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各项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然而,就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而言,要不断地提高其建筑水平,并在施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