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奈尔大学ECE4950课程为参考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

来源 :实验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将美国康奈尔大学ECE4950课程思想应用于创新领军课程的建设,建立了基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创新领军培养教学体系。核心特色在于将与基于梯度提升树(GBDT)机器学习算法相关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进行逻辑归纳,建立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机理分析→系统设计→算法开发→仿真模拟→实验验证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所做工作可为培养具有国际化人工智能特色的创新领军人才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大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该文遵循“强实验基础教学、重工程项目牵引、促工程素质提升”的层次化协同理念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践创新生态系统,其核心要素为创新人才培育主体间的关联互动、创新实践人才培育资源的开放流动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活动载体建设。实践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广应用效果表明,该生态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协作,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共进的状态,最终实现大学生基于科创平台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考虑带有退化工件、拒绝和不可用区间的2台恒速机排序问题,其中一台机器上带有一段固定的不可用区间。该问题以实际生产环境为背景来研究机器的工件调度问题。在此模型中,每个工件的实际加工时间与它的基本加工时间、退化率和开始加工时间有关,工件的实际加工时间是其开始加工时间的线性递增函数,工件可以被拒绝,被拒绝的工件需要支付惩罚成本,在不可用区间内,机器无法加工工件。目标是极小化接受工件的最大完工时间与被拒绝工件的总拒绝惩罚之和。对于这个NP-难问题,在不可用区间前、后及另一台机器上,工件按{aj/bj}不减顺序排列
目的:观察分析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纳入90例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
岩石的抗剪强度与断裂韧度会明显受到温度及湿度变化的影响,由于剪切破环和Ⅱ型断裂破环都与剪切相关,因此二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基于此,对无处理、100℃加热、200℃加热以及饱水状态下的砂岩试样进行了直剪实验和巴西圆盘断裂实验,测定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试件的抗剪强度参数和Ⅱ型断裂韧度,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高温会使试件的抗剪强度和Ⅱ型断裂韧度显著增大,而饱水状态则会使试件的断裂韧度明显下降,试件的抗剪强度和Ⅱ型断裂韧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的实验数据对把握砂岩的抗剪强度与Ⅱ型断裂韧度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6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均分成对照、观察两组分别应用常
以“材料热膨胀系数测定实验”教学实践为例,围绕培养材料专业本科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阐述如何设计与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把控实验操作细节、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实验知识点等,将实现人才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同时提出在深化教改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师应积极加强自主学习,深化实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讨论了一类不确定变时滞切换系统在构造的切换律下的非脆弱H控制问题。首先,在同时限定时滞上界和时滞导数上界的条件下利用单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凸组合技术,构造李雅普诺夫泛函和其对应的切换规则;然后,利用不等式引理对求导后的李雅普诺夫泛函进行不等式放缩进而消除不等式中的时变时滞项,再引入J函数得到满足H性能指标γ的非线性矩阵不等式,并利用Schur补引理将非线性矩阵不等式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最后,给出由2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切换系统,利用LMI工具箱进行数值例子仿
以流体力学中伯努利方程的教学实践为例,系统介绍了四川大学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改革实践表明,多途径整合式教学将项目式教学融入全过程考核中,采用“学、练、验、用”多途径结合及教学资源整合的方式,尤其是自主实验和应用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参与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改革定位于新工科建设培养要求,突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项目式教学、完善全过程考核提供了有益探索。
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设计是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必修实践环节,也是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围绕学生未来发展和企业工程技术需要,采用校企融合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通过构建项目式驱动、探究式学习、多元化评价与全过程管理的教学机制,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养目的。同时,基于技改项目可构建企业和高校利益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产教融合。
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建设了核心课程平台,其中“信息工程综合设计”课程属于专业工程能力提升的核心实践课程。课程组结合培养目标,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通过综合设计Ⅰ、Ⅱ、Ⅲ,实现从功能到指标再到系统的阶梯式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课程优化需进一步探索,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