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物性及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

来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藏物性及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影响,但该领域一直缺乏系统的室内研究,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无科学的油藏筛选标准。基于胜利油区孤东51-511区块,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渗透率、地面原油黏度、采出程度及非均质性级差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当渗透率为50~4000 mD时,提高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当渗透率为500 mD时驱油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达到6.6%;当地面原油黏度为35~5371 mPa·s时,随着地面原油黏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先升高后降低,当地面原油黏度为1
其他文献
宋世枝,男,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阳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科研系列高评委委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
林业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木材需求,而且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林区一旦发生病虫害,严重时会导致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月初出现气温下降10℃以上的寒潮天气,此次强降温可能会对食用菌生产造成霜冻、冻害等自然灾害现象,为提醒基地农户切实做好防寒工作,1月6日科技特派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广泛分布于人类及其他生物体内,是人类口腔常驻菌。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参与牙周炎、根尖周炎、牙髓炎、口腔鳞癌等口腔疾病
分析结肠癌根治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选取在我院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3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SSI
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50多年的持续攻关,基础研究和现场应用均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发现微生物存在主动趋向原油、黏附原油、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3种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简称SL-1)菌是从油藏环境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嗜烃乳化功能菌,烃类乳化能力强,适宜生长温度为65~70℃。利用微观可视模
钛因其众多优良的性质从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介绍金属钛的生物相容性,装饰性,耐蚀性,耐热性以及高强度、低密度性。并阐述了几种常见的制备工艺:金属热还原法,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