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媒体,我们要习惯“货比三家”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个古代人人羡慕的本领,今天已经不稀奇了。互联网把我们带进了足不出户知天下的时代。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媒体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为我们获取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设置了重重障碍。如何享受“免费午餐”的精华,去其糟粕,是现代人不得不学会的一套本领。
  
  事实证明,把自己的健康完全交给专家,是既愚蠢又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么,媒体呢?
  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健康”信息,我们该相信哪个?如何透过层层迷雾,找到正确的“健康”信息?了解下面3个事实,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会减少您掉进“信息陷阱”的机会。
  
  事实 媒体的喜好让“健康”信息碎片化
  
  很少有人知道,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有自己的“喜好”。
  您有没有觉得,看电视、看报纸越来越像是在看故事?没错,把信息故事化是现代媒体惯用的手法。对于普通观众、读者来说,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新闻,要比正经八百地叙述有趣多了。所以,媒体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截取“健康”信息中的一部分,来满足大众的喜好。我们从大众媒体上得到的,都是“MTV式”的信息。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报纸上有四分之三的“健康”信息专栏,会省略批评性的建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和健康、药物相关的新闻,在本地广播中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这个时间比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还要短。
  大众媒体喜欢用“MTV”的方式来传播健康信息。结果我们很难从一个媒体来源中得到全面的健康信息。
  启示:要获得完整的健康信息,我们得习惯“货比三家”。
  
  事实 媒体容易误解和夸大科学研究结果
  
  这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媒体常常以一些“震撼”的词句为噱头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耸人听闻”的词句往往是对某些科学研究成果的误解和夸大。结果很容易误导大众。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观察型研究的报道中。观察型研究是人们通过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一个现象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和观察对象直接联系。可以重复地进行详细观察,增加所收集资料的可靠性。观察型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项观察型研究显示,经常吃以西红柿为原料制作的食品,男性得前列腺癌的机会比较低。加工过的西红柿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和番茄红素。参与研究的学者们相信,这两样物质可以帮助人们对抗癌症。一时间,番茄酱、番茄汁成了宠儿。
  但是,2007年,科学家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发现,没有充足证据表明番茄红素能够预防前列腺癌。而且,证明“加工过的西红柿有助于抗癌”的证据也非常有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出在研究方法上。观察型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拿“捧红”西红柿的这项观察型研究来说吧。在这项研究中,经常吃西红柿制品的男性得前列腺癌的几率确实比较低。但是,这能不能证明西红柿保护前列腺呢。当然不能!因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危险受多种因素影响。爱吃西红柿的男性可能同时拥有一些能够保护前列腺的好习惯。
  启示:观察型研究的结果可以带给我们有趣的假说。但是,观察型研究几乎不可能带给我们任何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
  
  事实 真假难辨的“有偿新闻”
  
  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健康信息时,您还会遇到另一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它就是“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实际上是披着新闻“外衣”的软广告。它们看起来很像新闻,实际上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诱惑您购买某种药品、保健品,或者相信某种疗法。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某大型报纸整版内容中的一部分。在引用时,我们隐去该机构的名字。
  她们缔造了糖尿病不再终生服药的奇迹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2%,据统计,我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4000万,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
  ……
  
  典型病历一:
  沈阿姨今年60岁,得2型糖尿病快10年了。医生告诉沈阿姨,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沈阿姨为此很苦恼。
  后来,一个老邻居给沈阿姨带来了好消息:XX中医药研究院把她10多年的糖尿病都治好了。才用了三个月的中药,疗效真是没得说啊!
  沈阿姨接受了老邻居的建议。XX中医药研究院著名糖尿病专家XX主任诊断后,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性地为她开了药方。服药两个月后,血压、血脂恢复正常。血糖持续稳定,不反弹。整个人看起来年轻了10多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心情别提多好了!
  稍作推敲,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漏洞百出。
  
  漏洞一:发病数字前后矛盾
  首先,“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句话是对的。但是,“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2%”,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来源。
  另外,什么是发病率?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个人群中出现的特定疾病新发生病例的数量。新发病例指的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病例。所谓的“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
  我国有13亿人口。以一年的时间来计算,2%的发病率,大概是2,600万。可是,文章接下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年以100万的速度递增”。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漏洞二:文中数字没有来源
  还有,“据统计,我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4,000万”,这个数字也没有提供来源,是错误的。
  2010年6月,国际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组”的研究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超过9,200万。糖尿病前期人数超过1.48亿。这是目前中国糖尿病得病人数最可靠的数字。
  
  漏洞三:证据经不起推敲
  这篇报道一共举了三个确诊多年的糖尿病患者用中药治好的例子。完全是误导。
  首先,目前医学界公认,世界上还没有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如果这位专家能让糖尿病患者不用终生服药,诺贝尔奖恐怕早就颁给他了。
  其次,即使这三个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真的得到了缓解,也只有三个病例。这三个病例的情况能够代表整个糖尿病人群吗?不能!因为影响疾病进展的因素很多,病情缓解很有可能纯属巧合,没有任何推广意义。
  还有,文章中所说的中药里面是什么成分?长期服用后会不会有副作用?这些都没有说明。
  启示:关于疗效,千万不要相信个例。要有科学的质疑精神。事关自己的健康,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链接:发病率与患病率
  
  “发病率”是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字眼。它的计算要具备两个特征:在哪个特定人群中统计的发病率?在哪一段时间里统计的发病率?如果没有这两个特征,数据描述含糊不清,就要特别小心。
  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概念是“患病率”。患病率一般是用抽查的形式推断出来的。所以,“患病人数”也是一个推算出来的概念。如果肯定地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是XX人”,这句话就值得怀疑。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发病”说的是一定时间的新发病例,“患病”说的是总患病人数。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博物馆是对非物质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机构,其陈列的文物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文物陈列进行设计,需要从本质上做出分析,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构建和谐统一的展现方式,才能促进参观者的体验,进而达到视觉冲击和内心感受的完美体验。因此本文在分析民族文物陈列本质的基础上,对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突出艺术内涵的主要方式进行阐述,希望通过科学的陈列设计,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物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