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路径构建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的高中生将是民族复兴生力军、主力军,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品格修养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提升高中生的个人品德修养、核心素养,促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更会促进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全体国民素质的提升。近年来,大许中学在如何有效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分享如下。
  一、校园文化引领
  文明礼仪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文明习惯。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对文明礼仪规范的条文已经十分清楚,他们缺少的是践行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和持久力,缺少的价值自觉和行动自觉。因此,我校一直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用学校内在文化价值引领文明礼仪建设。在当前有部分中小学生有苦难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模糊、理想追求困惑、精神偶像缺失等校园亚文化思想倾向,作为一所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农村学校,作为一所徐东阻击战前指挥部旧址的中学,理应承载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挖掘和弘扬本土蕴涵丰厚的红色文化。
  我校始终坚持“润育潜质,明理成人,发展个性,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地位、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逐步积累、完善、积淀与凝练形成红色教育办学特色,明确提出把我校打造成为未来陇海新城高中红色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并以打造“红色教育”特色品牌为契机,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使学校走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用理想信念引领文明礼仪建设。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方向,决定人生成败的精神之钙。
  用家国情怀引领文明礼仪建设。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们长期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把中国民族的伟大振兴这一共同理想根植在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每个学生都必须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礼仪建设。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大情怀、大担当、大智慧、大作为”品格的许中学子和时代新人。一个有大情怀、大爱、担当的人首先是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学校特别注重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品德修养提升,告诫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用校训校风引领文明礼仪建设。校训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警示,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核心价值。校训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校风则是校训影响下学校师生长期形成的风气。“守正、仁善、刚毅、致远”是我校的校训,“崇真、厚学、敦品、励行”是学校的校风。“守正”即恪守正道,“仁善”即仁爱善良,“刚毅”即刚强坚毅,“致远”即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这则校训激励着全校师生恪守正道,拥有善良仁爱之心,具备刚强坚毅的品格,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追求卓越的人生。在校風中,“崇真”即即尊崇真理,“厚学”崇尚知识,学识广博,厚积薄发,“敦品”即砥砺品德,“励行”即勉励前行,自强不息。这则校风激励全体师生崇尚真理和知识,砥砺品德修养,自强不息,奋力前行,做到德慧双修,知行合一。
  二、搭建平台践行
  (一)自主管理
  学校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现状,实施学生校园生活自主化管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目的,让学生全程、全面参与校园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主要包括学生行为管理,校园环境管理,两操及日常规范等方面。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带动全校同学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气氛。
  (二)深度体验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由表及里、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让文明礼仪的正确价值引领作用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印在学生的记忆里。丰富的活动就是沟通学生外在行为与内在品格修炼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活动的现场中感受文明精神的崇高感、文明言行的优越感、文明行动的自豪感,让文明礼仪的教育过程现场发生。
  1.主题月活动
  主题月活动是以每月一重大主题,共11个主题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将主题月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学校通过实施宣传学习、行动实施、总结表彰三阶段强化主题月教育活动。
  2.重大仪式
  重大仪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功能。学校注重通过重大仪式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旗仪式上凛然的护旗护卫队、激越的国歌、翻飞的国旗,汇聚成苍宇下的神圣,师生仰望国旗的脸庞上袒露着庄严和豪情,国家和她的儿女在这一刻血脉相融;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学生缓行、驻足、默哀、凝望,在寄托哀思中传承英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人仪式通过庄重而满载深刻寓意的环节,把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通过鲜活的形式植入学生心底;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全体师生安静肃穆,拉警报、降半旗、行默哀礼,缅怀死难同胞、不忘历史、珍爱和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油然而生。重大仪式是传承社会历史记忆、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参加重大仪式,每个人都要按制度、按规矩、按程序,做到有礼有节,让正确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让仪式之礼浸润在每个人的心中。   3.重大活动
  学校注重发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于新时代礼仪。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让师生在礼仪操演的现场重新体验历史记忆和场景,产生情感共鸣共振,内化对礼仪主题的认同。教师晚会晚会,注重弘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为教师颁奖、献花、鞠躬,让感念恩师的情感溢满整个会场,唱响了尊师重道的主旋律,让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毕业典礼,注重弘扬梦想与奋斗,在展望梦想的过程中,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梦想和需要融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一个个生动的大型活动就是一个个礼仪载体,传播着主流价值,使中华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焕发出强大的精神滋养力量。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文明行为,提升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用评价促进文明礼仪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要.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杜威说过,所有的行为举止,只要不忙目地凭情感冲动行事或只是机械地例行公事的话,似乎都包含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和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更加注重导向育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要发挥“选拔”功能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价值诉求——育人。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宰制与驱使,高中学校一味沉溺于考试分数、名次和升学率,这无异于将高中教育等同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了。在这种高压的应试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发展的视角看待与考察学生行为,服务于学生主体的未来发展,为其发展寻找目标,指明方向,而非为已有的知识、成绩所羁绊,使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优秀学生都能在學校中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天性、潜能与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成为个性鲜明的综合性人才。
  2.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同于工厂的最大区别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立即就有评价结果,而学校培养学生的效果要用学生一生的行为来作评价,尤其是学生的文明素养评价,不能用一次或几次的偶然性、结果性评价给学生品德定性评价,而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校期间成长过程性评价。并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各个方面、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优异与完美,这其实是对学生的过分苛求和不正常对待,从而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评价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要富有特色和“亮点”,而非面面俱到,尤其要择取其最具代表性、最突出、最有个人化色彩的“活动事件”客观并真实地记录下来,因而是一种典型的“择优而记”“择长而录”的纪实形式。
  3.更加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学生从过去的唯分数论转向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从专注学生的学业水平转向更强调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观察、记录、分析”,其根本目的是要从中发现并培育学生的良好个性,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潜能和倾向的深度挖掘、尊重与守护。我们认为,针对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而言,其并无高低之分,亦无优劣之别。最为紧要的是,我们应如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真实表现,来形成对学生个性品格、学习特长和精神气质的全面认识。
  4.更加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过去由学校、教师主导评价,发展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小组或同伴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允许学生在被评价过程中充分地进行辩护和申辩,这样更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样,学生、教师和家长等也就成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责任主体———我们可称之为一种“群众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用于学生教育或一些非高利害的评价活动时,坚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全方面、多视角、多层次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进而积极主动地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关键靠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所以,必须从战略高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
期刊
一、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文字的应用包括鼓励小学生们活学活用,使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句型词汇进行对话;也可以是拓展阅读氛围,开展写作训练。立足于教材,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组织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应用活动,不断提升语言文字应用
期刊
摘要:习作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初始阶段,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写作教学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本课题通过项目化学习进行习作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项目化学习;习作教学  引言  习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
期刊
前言  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与希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能有效促进我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在重视提高中学生文化课知识水平的同时,对于其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保证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已经成为大部分学校的首要目标,中学体育教学课程也愈发完善,场地和器材设施也逐渐得到满足,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但是通过
期刊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发德育课程,便也成为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达成德育目标的实施途径和要求包括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活动育人是中职德育课程中常用且见效显著的部分。  在课程活动中,老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设计课程活动是,要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
期刊
学校美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具有独特功能。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二、
期刊
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一次又一次丰富着当下的教学体验,从最基本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到开放融合的生态与优质资源的远程连接、云端课堂的深度互动,未来教育更加令人充满想象。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利于教学的开展,PAD教学方式的出现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目前,很多学校尝试将平板电脑PAD(以下简称PAD)引入课堂,PAD具有强大的软硬件功能和拍照、摄影、录音等辅助教学功能,有无线上网功能和多媒体播放
期刊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巧妙的运用直觉,它不但能对解题提供一种思路,而且对结果亦可作出一种大致的估量与猜测。  运用“直觉”还可以帮你选择最优解法。下面举例说明。  一、先直觉猜想,再证明。  原猜想结论获证。  二.一题多解与直觉选择  这一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怎样选择最优解法,必须借助直觉“暸望”、“预测”。  (作者單位: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学校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学校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及管理。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百年富源”的文化积淀与地理位置,以“着眼于未来,让每个儿童灵动生长”为教育最高追求和课程
期刊
现阶段普通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鄙视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如许多学生在家从不做家务,在校不愿意做值日;有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教育孩子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不用干又苦又累的体力活,言外之意充满了对劳动的鄙视,这种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教育部近期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