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职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制约与影响因素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通用能力人才培养背景下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对策研究日益受到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重视。高职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高职生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责任不仅要通过引导训练提高学生能说善说的本领,更要让学生学到会听善听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的亲历、感悟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其他文献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设置中,近七成专业为文科专业,如何尽快实现传统文科专业的转变提升,实现由传统到新型的建设目标,业师系统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述新文科概念内涵、结构业师协同机制的基础上,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新文科建设中的教改工作为例,从业师协同平台搭建、业师协同团队组建、业师协同耦合效应激发以及业师协同机制持续优化等四个方面创新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地方新办本科院校新文科建设的建设范式。
党中央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方针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充分阐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究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是当前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新任务、新课题,事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担。
针对应用型院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从培养目标、教育资源整合、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个性化教学、课程思政教育、大数据技术等多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力,提升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仍存在教师身份意识淡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等问题,阻碍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从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等多维度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实现教师自我提升和高校内涵式发展。
卞之琳不仅在国内享有美誉,在国外也得到了一定传播。通过追踪卞之琳在日本的传播历程与流转际遇,发掘和整理日本的卞之琳相关研究成果,并与中国现代诗研究者佐藤普美子教授进行交流,可以发现汉学家与研究者是卞之琳在日传播的主要助推力量;日本的卞之琳研究关注作品本身,重视文本细读,提供了解读卞之琳文学的新视角与新理论。但是,较之中国古典诗歌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现代诗歌无论是译介还是读者都较少。日本读者与中国文学的接触机会以及其他汉学家、研究者的引导是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在日本传播的重要因素。
生命教育作为生活“必需品”,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学者们分别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对象、内容、目标、价值、路径以及方法等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富且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文章旨在通过对生命教育研究进行回溯,进而梳理其进展、总结其成果、分析其不足并探讨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群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核心力量。高校应培养一批批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人才,这些优秀人才进入社会某一行业领域必将推动所在行业领域组织迅速发展前进。相关调查显示,新时代研究生集体荣誉感认同度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实证研究法等,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等方面,探究新时代研究生集体荣誉感的激励引导策略。
当今,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推动力和有效保障。生态文明需要人人做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担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见于此,文章主要论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期望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心尽力。
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针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删减枝蔓,突出重点,并加强“文学史”与“批评史”课程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三是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课堂讨论与批评鉴赏相结合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以致用。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效果与国家、地区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正相关,亦是评价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指标。而部分高校囿于自身平台、地方政策与经费等因素,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层面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层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规划,人才引育途径与操作流程过于单一,人才引育考核与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因此,高校应应完善人才甄选制度,合理引进优质人才,规范人才引进体系,优化具体操作流程,促进薪资动态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构建人才发展平台,切实提高学校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