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民生支出是“阳光财政”的一缕晨曦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cula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财政部向各级财政部门发出文件,要求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特别提出重点公开涉及民生方面的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财政专项支出。
  财政部要求基层政府要加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的公开力度,特别是重点公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以及“三农”等方面的财政专项支出,这是建设民主政治和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更是积极回应民意诉求,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实现政府理财活动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制度体现,折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确实值得期待。
  近年来“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多次就“阳光财政”提出议案和建议,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更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阳光财政”的目的,就是要更突出地谋取公众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经济民主、财富民生是比“经济官主”、“财富官生”有效得多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公共财政必须是阳光下的财政,纳税人的钱花到哪、怎么花,应该公开透明,包括财政政策、收支程序、支出内容、资金数量和超收收入使用等都应始终置于阳光下运作,确保纳税人有无障碍的知情权。 推进“阳光财政”,使政府支出行为更加透明,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权制约举措,也为纳税人拿出一本明白账,便于更好地依法理财、民主理财。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理应更多地用之于民。公开民生支出回归公共财政原旨,使用之于民有了更多监督的眼睛。固然,通过“两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是人大代表作为公众利益代表者为财政账单挑刺,确保每一分纳税人的钱花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的重要职责。但是,向全社会公开民生支出账单,让全民充分知情,全方位地接受全民监督是更好地保障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福祉的关键之举。如果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入“形象工程”,被用于楼堂馆所,消耗于“三公支出”,只能此长彼消,必然出现民生欠账,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投入难免捉襟见肘。因此,公开民生支出是完善公共财政投入监督体系的制度设计,更是防范民生欠账的垫底举措。
  公开民生支出是“阳光财政”的一缕晨曦。公共财政就该姓“公”,公共财政的公开就是要从民生支出开始,不仅将账本和盘托出,而且要让普通百姓都能看得懂。更重要的是,所有政府部门都要将账本打开,尤其是公车费用、公费出国、公款吃喝的“三公支出”,将公共财政的监督权交还给民众。当所有账本都在阳光之下,“形象工程”、“小金库”以及“天价U盘”等等乱象就会退避三舍,接踵而来的将会是“阳光采购”、“阳光绩效”,政府承担公共财政“守夜人”的职责将得到更好彰显。
  期待基层公开民生支出开好头,树好样,将公开政府账本进行到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明党参中苯丙素类化合物在不同器官中累积分布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对明党参植株不同器官中对甲氧基肉桂酸、伞形花内酯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明党参根、茎叶、花
【摘 要】  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是我国教育信息化2.0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难题,其中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共享和优质服务。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以新的思维重新审视和设计教育资源的创作、描述、存储、发布、传播、应用和增值等环节。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这些环节用“教育资源治理”一词来概括。本文分析传统教育资源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演化,指出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所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