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病学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12-03 中图分类号:R 5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54
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对麻疹易感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在免疫规划管理层面上,多以县(市、区)为单位居住不满3个月或无当地居住证的人群。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卫生问题,导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流动人口约1.4亿,对这一庞大人群的对传染病控制是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文对流动人口麻疹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作一简要综述。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病学与免疫状况
大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导致麻疹的发病数日益增多,发病构成呈现递增的趋势,流动人口成为麻疹高危人群和麻疹控制的难点和重点。1991~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流动人口麻疹报告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率是户籍人群发病率的4~10余倍不等[1,2]。2005年全国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占37%,其中广东、北京、上海等地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大于50%[3]。流动人口密集型的广东省,1999~2003年流动人口的麻疹病例占广东省麻疹病例的52.9%[4];佛山市2005~2008年的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占总病例数的94.97%[5];东莞市某镇报道2001~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年均发病率是本地户籍人口的10.67倍[6]。处于中原地带的河南省郑州市2000~2002年流动人口麻疹发病人数占44.82%,而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市区内构成比为61.57%[7]。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州市2007、2008年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比例均>60%,且2008年是2007年的2.59倍[8]。
近年来流动人口麻疹爆发流行的次数增加,山东省2005、2006年分别爆发43起、28起,都是在流动人口中发生[9]。而胡家瑜等[10]报道上海市2001~2004年外来人口麻疹爆发流行就有62起之多。
在流动人口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接种不详的比重多。如上海市、深圳市外来人口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93.55%[10]和90.00%以上[11]。浙江麻疹流行地区约80%的外来儿童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12]。宁波市近年对流动人口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有MV免疫史的占48.7%,显著低于本地人口的88.8%[13]。河南省郑州市调查的899例麻疹确诊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85%[14]。
在众多资料中,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达不到85%的免疫屏障,福州市的流动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1.34%[15]。中山市2002年流动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只有81.6%,另外有37.9%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未达到1∶800的保护水平[16]。但相对而言,流动人口这一因素通过自然感染或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又可以增加麻疹抗体阳性的可能性[13],如深圳市某区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5.98%[17],珠江三角洲为85.96%[18]。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的特点
我国麻疹的发病季节一般集中在4~7月,近年来由于3~5月为外出务工人员进城和学生返校的时间,而11~12月为春运时节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麻疹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内[7]。但有的城市发病季节也有推迟的现象[5]。毕建萍等[19]研究显示,2005~2007年萧山市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季节相对于1983~1992年发病季节性呈强度减弱,高峰日推迟,流行高峰延长,这可能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使用麻疹疫苗后,麻疹免疫状况得到改善有关。有报道麻疹防治较好的地区如美国、西班牙,未到常规接种月龄婴儿及成人发病率上升[20],在免疫预防覆盖面不足的边远地区,如我国的陕西省、贵州省,麻疹发病仍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21]。但是近年来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计划免疫工作水平的提高,小年龄麻疹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后,出现发病年龄向大年龄和未到麻疹疫苗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现象,这与流动人口在其中的调控有关。流动人口的麻疹发病年龄以6岁前的学龄前儿童为主[20],小于8个月龄的婴儿发病也有增多的趋势[6,7],如郑州流动儿童麻疹病例小于8个月龄的占15.64%。16~35岁的成人麻疹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多[21,22],黄兴民等[6]调查16及以上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为50.14%,发病年龄后移。说明“双向位移”现象与疫苗时代小月龄婴儿和成人发病增多的趋势一致[23]。
由于流动人口流向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其发病职业也呈现多样化。小年龄组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为幼托儿童。大年龄组以民工及工人占首位,其次为商业服务者和其他职业[6,24]。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城区的租房者等,造成城乡结合部大量易感人群聚集。据报道,流动人口发病率以流动人口聚集的近郊和远郊区(县)为高,病例的地区分布呈现从市区向郊区、从近郊向远郊转移的趋势。陈丽玉等[25]调查发现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主要聚集于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城边村”。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的相关因素
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不及时、MV漏种、接种时间推迟是6岁及以下儿童发病较多的主要原因[6]。居住时间的长短与是否及时办理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麻疹漏种的一大影响因素。深圳市居住<3个月儿童的漏种率是常居儿童的5倍,且无接种证率高达50%[26]。吴红岩等[27]认为,外来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其出生的省籍、家庭收入和家长不知道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有关。成人未能接受MV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则在于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由于当时处于计划免疫初期,疫苗覆盖率相对较低,而流动人口身处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而且计划免疫的薄弱的地区,所以形成了一定免疫空白的累积。
影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人群历年MV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MV的免疫持久性;二是隐性感染。有文献报道[28]流动人口中有MV免疫史而原发性失败占11.3%。1963年疫苗广泛使用后出生的女性多未自然感染麻疹,体内被动接种疫苗产生麻疹抗体的水平较低,妊娠后通过胎盘到达胎儿的麻疹IgG抗体,无论是滴度还是残留时间均低于野毒株自然感染,对下一代的保护作用弱,显然体内低麻疹抗体的婴儿在到达常规免疫的初免月龄前可能已成为易感者,难以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袭。近年来,周波青等[29]从妇女的分娩方式角度进行临床研究还表明由于分娩方式发生改变,剖宫产造成婴儿体内母传抗体IgG抗体缺失,麻疹提前易感,导致婴儿就诊率提高。再者,我国缺乏成人麻疹的免疫程序,这可能是16~35岁的成人发病比例增加的原因之一。
计划免疫初期我国主要采用液体疫苗,接种剂量低,冷链运输、接种技术不成熟等,导致疫苗所产生的有效保护低,免疫失败人群自然累计。而大年龄病例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出生年代大都为80年代以前,当时计划免疫未普及,部分人群MV初种、复种未种,加上冷链设备不足造成的无效接种,导致这个年龄段麻疹易感人群积累[20]。
综上所述,流动人口的麻疹流行状况不容乐观,是我国传染病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强麻疹控制管理工作极其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计划工作的管理,及时对流动儿童登记建卡、建证;二是提高流动人口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并定期对特定人群采取强化免疫,巩固免疫屏障;三是定期对流动儿童进行MV查漏补种工作,将MV疫苗的初免提前至6月龄;四是政府提高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探索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五是通过加强麻疹监测,确保麻疹监测的敏感和准确;提高麻疹疫情预测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费 怡,张秀英,刘 军,等.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流行病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1):23-24.
[2]王秀云,许志涛,秦德良.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38-140.
[3]余文周,税铁军,李 黎,等.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37-341.
[4]吴承刚,罗耀星,邵晓萍,等.广东省1999~2003年麻疹流行情况与防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41-42.
[5]孙宝志,黄组星,杨泽锋.佛山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J].热带医学杂志.2009,9(12):1443-1445.
[6]黄兴民,郑少敏,赵 兵.东莞市厚街镇2001~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流行学分析及控制措施[J].热带医学杂志,2005,5(6):843-845.
[7]董蒲梅,贾永普,韩同武,等.郑州市流动人口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计划免疫,2003,9(6),357-359.
[8]张 倩,张建陶,卞 琛,等.常州市2007年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1):15-19.
[9]宋立志,许 青,徐爱强,等.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73-377.
[10]胡家瑜,张金芳,陶黎纳,等.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73-475.
[11]刘卫民,何梅英,陈国翠.深圳市罗湖区1998~2004年麻疹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52-1353.
[12]王建华,姚耿东.麻疹流行地区麻疹疫苗提前初免的成功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6):24-25.
[13]孙灵英,白廷军,戎江瑞,等.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5):403-405.
[14]贾永普.郑州市2000~2002年本地和流动人口麻疹病例的比较[J].职业与健康,2004,20(3),65-66.
[15]张 宏,黄晓霞,陈剑惠.福州市2007年流动人口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监测[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11(5):347-349.
[16]赵婉莹,周 海,罗小铭,等.中山市人群及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02,17(8):290-291.
[17]邱星元,曾桂盛,李海秀,等.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百日咳和白喉免疫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0,27(3):325-332.
[18]郑焕英,刘 冷,郭 雪,等.珠江三角洲地区2004年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5-37.
[19]毕建萍,徐兴福.预防接种和流动人口对萧山区麻疹发病时间分布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214-1245.
[20]Penarey LI,SantaOlalla PP,Amela HC.Measles in Spain :its move into the adult population[J].Aten PRIMARIA,2004,33(4):200-202.
[21]左树岩,梁晓峰,殷大鹏,等.贵州省2003~2004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7-12.
[22]李文戈,高奇峰,卢 潮,等.中山市东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6):52-53.
[23]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1-174.
[24]韩建康,姚文庭,沈建勇,等.湖州市2005年麻疹高发流行因素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6):550-553.
[25]陈丽玉,何 凡,肖 敏,等.汕头市龙湖区2004~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3):39-40.
[26]钟学飘,李亦才,杨丽珍,等.移民城市农民房居民区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情况与发病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28-2731.
[27]吴红岩,严 胜,朱永寿,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情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03,15(9):470-471.
[28]徐敏钢,黄 瑾,汤素文,等.麻疹免疫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85-388.
[29]周波青,沈 毅,于 伟,等.绍兴县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3-4.
(收稿日期:2010-09-06 修回日期:2010-09-11)
(编辑:崔群飞)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12-03 中图分类号:R 5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54
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对麻疹易感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在免疫规划管理层面上,多以县(市、区)为单位居住不满3个月或无当地居住证的人群。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卫生问题,导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流动人口约1.4亿,对这一庞大人群的对传染病控制是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文对流动人口麻疹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作一简要综述。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病学与免疫状况
大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导致麻疹的发病数日益增多,发病构成呈现递增的趋势,流动人口成为麻疹高危人群和麻疹控制的难点和重点。1991~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流动人口麻疹报告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率是户籍人群发病率的4~10余倍不等[1,2]。2005年全国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占37%,其中广东、北京、上海等地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大于50%[3]。流动人口密集型的广东省,1999~2003年流动人口的麻疹病例占广东省麻疹病例的52.9%[4];佛山市2005~2008年的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占总病例数的94.97%[5];东莞市某镇报道2001~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年均发病率是本地户籍人口的10.67倍[6]。处于中原地带的河南省郑州市2000~2002年流动人口麻疹发病人数占44.82%,而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市区内构成比为61.57%[7]。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州市2007、2008年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比例均>60%,且2008年是2007年的2.59倍[8]。
近年来流动人口麻疹爆发流行的次数增加,山东省2005、2006年分别爆发43起、28起,都是在流动人口中发生[9]。而胡家瑜等[10]报道上海市2001~2004年外来人口麻疹爆发流行就有62起之多。
在流动人口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接种不详的比重多。如上海市、深圳市外来人口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93.55%[10]和90.00%以上[11]。浙江麻疹流行地区约80%的外来儿童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12]。宁波市近年对流动人口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有MV免疫史的占48.7%,显著低于本地人口的88.8%[13]。河南省郑州市调查的899例麻疹确诊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85%[14]。
在众多资料中,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达不到85%的免疫屏障,福州市的流动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1.34%[15]。中山市2002年流动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只有81.6%,另外有37.9%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未达到1∶800的保护水平[16]。但相对而言,流动人口这一因素通过自然感染或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又可以增加麻疹抗体阳性的可能性[13],如深圳市某区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5.98%[17],珠江三角洲为85.96%[18]。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的特点
我国麻疹的发病季节一般集中在4~7月,近年来由于3~5月为外出务工人员进城和学生返校的时间,而11~12月为春运时节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麻疹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这两个时间段内[7]。但有的城市发病季节也有推迟的现象[5]。毕建萍等[19]研究显示,2005~2007年萧山市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季节相对于1983~1992年发病季节性呈强度减弱,高峰日推迟,流行高峰延长,这可能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使用麻疹疫苗后,麻疹免疫状况得到改善有关。有报道麻疹防治较好的地区如美国、西班牙,未到常规接种月龄婴儿及成人发病率上升[20],在免疫预防覆盖面不足的边远地区,如我国的陕西省、贵州省,麻疹发病仍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21]。但是近年来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计划免疫工作水平的提高,小年龄麻疹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后,出现发病年龄向大年龄和未到麻疹疫苗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现象,这与流动人口在其中的调控有关。流动人口的麻疹发病年龄以6岁前的学龄前儿童为主[20],小于8个月龄的婴儿发病也有增多的趋势[6,7],如郑州流动儿童麻疹病例小于8个月龄的占15.64%。16~35岁的成人麻疹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多[21,22],黄兴民等[6]调查16及以上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为50.14%,发病年龄后移。说明“双向位移”现象与疫苗时代小月龄婴儿和成人发病增多的趋势一致[23]。
由于流动人口流向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其发病职业也呈现多样化。小年龄组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为幼托儿童。大年龄组以民工及工人占首位,其次为商业服务者和其他职业[6,24]。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城区的租房者等,造成城乡结合部大量易感人群聚集。据报道,流动人口发病率以流动人口聚集的近郊和远郊区(县)为高,病例的地区分布呈现从市区向郊区、从近郊向远郊转移的趋势。陈丽玉等[25]调查发现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主要聚集于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城边村”。
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的相关因素
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不及时、MV漏种、接种时间推迟是6岁及以下儿童发病较多的主要原因[6]。居住时间的长短与是否及时办理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麻疹漏种的一大影响因素。深圳市居住<3个月儿童的漏种率是常居儿童的5倍,且无接种证率高达50%[26]。吴红岩等[27]认为,外来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其出生的省籍、家庭收入和家长不知道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有关。成人未能接受MV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则在于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由于当时处于计划免疫初期,疫苗覆盖率相对较低,而流动人口身处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而且计划免疫的薄弱的地区,所以形成了一定免疫空白的累积。
影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人群历年MV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MV的免疫持久性;二是隐性感染。有文献报道[28]流动人口中有MV免疫史而原发性失败占11.3%。1963年疫苗广泛使用后出生的女性多未自然感染麻疹,体内被动接种疫苗产生麻疹抗体的水平较低,妊娠后通过胎盘到达胎儿的麻疹IgG抗体,无论是滴度还是残留时间均低于野毒株自然感染,对下一代的保护作用弱,显然体内低麻疹抗体的婴儿在到达常规免疫的初免月龄前可能已成为易感者,难以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袭。近年来,周波青等[29]从妇女的分娩方式角度进行临床研究还表明由于分娩方式发生改变,剖宫产造成婴儿体内母传抗体IgG抗体缺失,麻疹提前易感,导致婴儿就诊率提高。再者,我国缺乏成人麻疹的免疫程序,这可能是16~35岁的成人发病比例增加的原因之一。
计划免疫初期我国主要采用液体疫苗,接种剂量低,冷链运输、接种技术不成熟等,导致疫苗所产生的有效保护低,免疫失败人群自然累计。而大年龄病例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出生年代大都为80年代以前,当时计划免疫未普及,部分人群MV初种、复种未种,加上冷链设备不足造成的无效接种,导致这个年龄段麻疹易感人群积累[20]。
综上所述,流动人口的麻疹流行状况不容乐观,是我国传染病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强麻疹控制管理工作极其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计划工作的管理,及时对流动儿童登记建卡、建证;二是提高流动人口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并定期对特定人群采取强化免疫,巩固免疫屏障;三是定期对流动儿童进行MV查漏补种工作,将MV疫苗的初免提前至6月龄;四是政府提高重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探索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五是通过加强麻疹监测,确保麻疹监测的敏感和准确;提高麻疹疫情预测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费 怡,张秀英,刘 军,等.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流行病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1):23-24.
[2]王秀云,许志涛,秦德良.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38-140.
[3]余文周,税铁军,李 黎,等.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37-341.
[4]吴承刚,罗耀星,邵晓萍,等.广东省1999~2003年麻疹流行情况与防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41-42.
[5]孙宝志,黄组星,杨泽锋.佛山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J].热带医学杂志.2009,9(12):1443-1445.
[6]黄兴民,郑少敏,赵 兵.东莞市厚街镇2001~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流行学分析及控制措施[J].热带医学杂志,2005,5(6):843-845.
[7]董蒲梅,贾永普,韩同武,等.郑州市流动人口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计划免疫,2003,9(6),357-359.
[8]张 倩,张建陶,卞 琛,等.常州市2007年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1):15-19.
[9]宋立志,许 青,徐爱强,等.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73-377.
[10]胡家瑜,张金芳,陶黎纳,等.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73-475.
[11]刘卫民,何梅英,陈国翠.深圳市罗湖区1998~2004年麻疹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52-1353.
[12]王建华,姚耿东.麻疹流行地区麻疹疫苗提前初免的成功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6):24-25.
[13]孙灵英,白廷军,戎江瑞,等.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5):403-405.
[14]贾永普.郑州市2000~2002年本地和流动人口麻疹病例的比较[J].职业与健康,2004,20(3),65-66.
[15]张 宏,黄晓霞,陈剑惠.福州市2007年流动人口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监测[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11(5):347-349.
[16]赵婉莹,周 海,罗小铭,等.中山市人群及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02,17(8):290-291.
[17]邱星元,曾桂盛,李海秀,等.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百日咳和白喉免疫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0,27(3):325-332.
[18]郑焕英,刘 冷,郭 雪,等.珠江三角洲地区2004年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5-37.
[19]毕建萍,徐兴福.预防接种和流动人口对萧山区麻疹发病时间分布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214-1245.
[20]Penarey LI,SantaOlalla PP,Amela HC.Measles in Spain :its move into the adult population[J].Aten PRIMARIA,2004,33(4):200-202.
[21]左树岩,梁晓峰,殷大鹏,等.贵州省2003~2004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7-12.
[22]李文戈,高奇峰,卢 潮,等.中山市东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6):52-53.
[23]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1-174.
[24]韩建康,姚文庭,沈建勇,等.湖州市2005年麻疹高发流行因素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6):550-553.
[25]陈丽玉,何 凡,肖 敏,等.汕头市龙湖区2004~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3):39-40.
[26]钟学飘,李亦才,杨丽珍,等.移民城市农民房居民区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情况与发病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28-2731.
[27]吴红岩,严 胜,朱永寿,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情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03,15(9):470-471.
[28]徐敏钢,黄 瑾,汤素文,等.麻疹免疫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85-388.
[29]周波青,沈 毅,于 伟,等.绍兴县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3-4.
(收稿日期:2010-09-06 修回日期:2010-09-11)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