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珠心算相关脑激活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接受不同时间的珠心算训练后儿童进行计算时脑激活区的部位及特点的变化,分析珠心算训练对儿童心算能力及数字计算相关脑区的影响.方法 对12名接受过珠心算训练1年(初级组)和12名接受过珠心算训练3年(高级组)的学龄儿童进行数字运算的BOLD-fMRI扫描,采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高级组的运算正确率高于初级组[(66.48±13.54)%,(85.74±3.60)%,P<0.01],反应时间短于初级组[(1056.94±485.07)ms,(591.46±287.25)ms,P<0.01].2组被试儿童在不同的运算任务中几乎均可见枕叶及顶叶激活(P<0.01,VOX>10).初级组儿童激活的脑区较多,主要包括双侧枕叶、额叶中上部、顶叶和颞叶,高级组儿童珠心算时激活的脑区少且集中,主要位于枕叶及顶叶.结论 珠心算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心算能力;珠心算训练后儿童数字加工主要依赖视觉空间策略。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于引起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促发因素,除了传统的高血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2-DM)等外,诸多文献聚焦于社会孤立、某些人格特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环境因素和慢性的生活应激事件,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吸烟、酗酒、夜生活,缺少体力活动,持久紧张和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以及A型性格等行为特征,通过细胞的氧化应激,激活交感和血小板活性等机理,引起冠脉内皮的损伤,形成粥样斑
目的 探讨右前额叶在区分自我和他人面孔是否是必要的,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方法 采用1Hz重复经颅磁刺激(TMS)施加6名正常大学生被试的左或右侧背外侧前额叶,收集刺激施加前后的行为数据.结果 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被试出现自己面孔识别的辨别力显著降低(t=4.05,P<0.05),而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的被试的辨别力没有显著性变化(t=1.18,P>0.05).此外,左、右侧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