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场记旧

来源 :妇女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teran_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汇报》“笔会”看到作家傅月庵推日本作家川本三郎的新书《少了你的餐桌》,说到大叔感言:“年过60后,不论吃什么都会想起从前……如今我由衷地认为,食物就是回忆。”
  真的是这样。我也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吃到食物便会记起与食物有关的事,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与家人围绕餐桌的回忆。
  虽然那些年物资供应匮乏,食物不易得到,但那些买买买、吃吃吃的细节,是会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年月,去菜场买菜是上海人每天必做的家务。我13岁就开始提篮买菜,家附近的几个菜场几乎每天都要逛一圈,在学会逛街之前,早早地就学会了逛小菜场。
  去得最多的是虬江路吴淞路口的“大小菜场”,那是相对于附近几个路边菜场而言比较大的室内菜场。上下两层,一楼卖鸡鸭鱼肉、蔬菜,二楼卖洗、切、配好的“盆菜”以及豆制品。
  盆菜比较精致,价格高,是为双职工家庭准备的,像我這种“失学少女”有大把的时间做家务,不需要别人帮我配菜。豆制品凭票供应稍显高端,而我父亲因为严重糖尿病能多得几张票子,故经常光临豆制品摊。
  我起床稍晚,揉着惺忪的眼睛,穿过马路对面的四川里,再穿过一条小弄堂,“大小菜场”到了。
  在凭票供应副食品的年月,“大小菜场”显得很空旷,东西总是早早被排队买完,大多数摊位已在用水龙头冲洗,意思就是“明日请早”。我急了,拎着竹编空篮子慌慌张张进去寻找父亲让我买的东西。
  禽类比较贵,吃的人少,我买半只开片的鸭子,再去楼上凭豆制品票买一块豆腐以及发芽豆,再去咸菜摊讨半杯咸菜卤,准备回家咸烤发芽豆。
  心定下来后,在充满潮湿、腥气的菜场里细细梭巡,我寻到一些被遗漏的长得不好看的蔬菜,请求卖菜阿姨用刀削去烂头,便宜一点卖给我。卖菜阿姨总是粗声大气回答:“我没有空!”但她们往往都是善良的女人,只要我赔笑脸赖着不走,过一会儿就达到了目的。
  买到黄芽菜、花菜、萝卜这些菜总要有猪肉来搭配,于是到肉摊等师傅肢解冷气猪肉。
  那些巨大的半爿猪肉被冻得邦邦硬,被大力士用一只铁钩“哗”地一下拎到案板上,一一分割成前腿、后腿、中段,接着改刀,变成蹄髈、脚爪、脚圈,带骨头的肉又分成大排骨、小排骨、汤骨、尾骨、肋排,肉分成腿肉、夹心肉、五花肉,有些肉还会放入机器搅成肉糜……
  通常我的钱只够买点肉丝炒炒,有一次天寒地冻,我等师傅从骨头上剔下碎肉,不料被一个如《我的前半生》中薛甄珠那样的喳吧女人插队,幸而卖肉师傅比较像陈道明,他严词拒绝了薛甄珠发嗲套近乎,把一堆纯精碎肉秤给了鼻子冻得通红、素不相识的我。
  有时候“大小菜场”一无所获,我连忙转道东宝兴路菜场,那一长条路两旁的简易棚下都是菜摊,经常会意外有菜到货,一群家庭妇女拥过来,迅速形成新的队伍。我挤在里面,脑子冒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离家不远的虬江路新广路口有个“小小菜场”,去那里买菜可顺便带回大饼、油条、粢饭糕等早点。我经常被父亲派去同时做两件事情,脑子记不住太长的购物单,就会一路背诵,喃喃自语。
  吴淞路上赫赫有名的“三角地菜场”是个有百多年历史、外观很漂亮的巨大圆形建筑,上下三层,20世纪初属于“远东第一大菜场”。
  我跟着姐姐去过几次,那里人多喧闹令人头晕,如果经济条件宽裕,在那里是可以找到很多好吃的东西。据说光是野味摊就很壮观,肉身有很多散弹的野鸡、野鸭、野兔血淋淋地陈列在摊位上。而轮到我买菜当家的时候,吃野味已属奢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四大菜场分别是三角地菜场、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陕西北路菜场。
  除了长寿支路菜场,另三家我都去买过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当上了小家庭的主妇,在菜场日渐琳琅满目的生鲜副食品面前,心中充满了购物的喜悦,逛小菜场终成了我一生的爱好。
  众筹一头远方的猪
  爱吃爱烹调的女人有个共同点,善良。
  年初六受邀去小朋友家一起烧菜吃,又新结识一位同好陈妹妹。她说哎呀今年天气不好,我养的一头猪没有赶上过节。这话听上去怎么像童话?我只顾捻手里一把牌,几十年没有打80分了,手太生。
  她又说,山里的腊肉真太好吃了,再过几天,我干儿媳就快递出来那头猪,整整一头,十几二十个人分。我一听是山里的腊肉,瞬间口水分泌,精神上来了,哇,是哪里?贵州望谟!那么远啊,啥故事呢?
  陈妹妹是一位文雅的上海女子,当编辑,爱写作与旅游,闲时考心理治疗师、茶艺师。小时候父母在贵州支内,她跟随着在贵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挺喜欢贵州的山水与人民,在那里认了一个干儿子。
  过了好多年,干儿子大了,结婚娶了位贵州望谟县的苗族女子。干儿媳怪孝顺的,去年寄了块腊肉到上海。陈妹妹一尝味道真好,明年还想吃,不仅自己吃,还想要让上海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土法养的猪。这种吃玉米喝糠菜汤,有机会圈内散散步晒晒太阳的半自由猪,原生态,真滋味,谁会不喜欢啊。
  陈妹妹对干儿媳说,以后你不要送我腊肉了,我出钱,请你在乡下的外婆顺带为我们多养一头猪吧,就按外婆的习惯养,养肥了,年底按苗族人的土法腌制烟熏,做成腊肉寄到上海来。
  然后,陈妹妹就在小姐妹们的微信群里说了这件事情,谁料话音刚落,一头猪腊肉很快被秒杀,大家纷纷急不可耐付定金,演变成一场欢乐的众筹活动。
  众筹一头远方的猪,这么富有想象力又有行动力的故事,让围坐在电热榻榻米上打牌的我们听了眼神有点直。
  陈妹妹安慰我们,听者有份,过几天肉来了,我会给你们都留一点尝尝味道。是吗,太好了,那你今年的众筹什么时候开始?
  过了几天腊肉真的运到了,我骑车去方校长那里的集散地,取到一块五花肉。猪身肉膘很厚,可以想见是头大肥猪,肉上黑乎乎的糊的是豆瓣酱,鼻子凑上去闻,浓烈的腊肉香。我把腊肉吊在风口里又吹了几天,肉变得更紧实。割了一块隔水蒸,大约40分钟以后开锅切稍厚的片。
  正是中午,我炒点新鲜菜秸头,下了碗菜汤面,上面搁块贵州腊肉。菜汤面冒着热气,腊肉的油脂部分呈水晶状透明,阳光下煞是诱人。迫不及待一口咬上去,鲜香扑鼻,手里仿佛是端着农家蓝边粗瓷大碗,人倚在柴灶旁,贪婪地吸溜面条,咬水晶烟熏肉,慈祥的外婆与年画上的灶王爷一起,笑吟吟看着我。
  想起年前另一位律师女友(也是爱吃爱烹调的女子)在静安白领朗诵沙龙群里为哪个困难地区吆喝卖莲藕的事。
  我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到过挖莲藕的场景,那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大冷的天,淤泥地里的藕农穿着高筒胶鞋、橡皮围裙,用手把埋在淤泥底下根与根连在一起的莲藕使劲地拖出来,风大地滑,步步艰难。
  丰收的季节也不全是好事,劳动力紧张,收购跟不上,贱农伤民。
  女律师其实不认识当地藕农,只是在网上看见,热心扩散消息而已,况且那地方莲藕质量确实不错,价格也实惠。
  后来因消息传播及时,付款拍下藕的人太多了,那边运输跟不上,沙龙群有些买家迟迟没有收到东西。女律师着急了,到群里告诉大家她已经收到,做菜做汤都很好吃,再三拍胸脯担保,谁没有收到东西只要讲一下,损失由她承担。
  结果很好,农民是守信用的,天气与劳动力原因,延迟的莲藕最后都运到了,旁观的我亦松了一口气。
  信息越来越流通,地球越来越小,我们在这里,他们在那里,彼此看见,彼此信任。有了这一次,便会有下一次,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明珠JJ微博:美国北加州拿帕Napa一家人气餐厅,讲究从田头到餐厅直销的概念,工业风设计。主打烤肋排、猪肉、鱼都非常好吃。生牛肉生鸡蛋黄拌起来很鲜美。烤大蒜头也是绝。以前没认识到美国菜的好吃,其实是停留在汉堡、牛排、热狗概念上,无知错过多少美味!我发现美餐与上海菜一样海纳百川,大气融合。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结合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气象局运用新型自动气象站实际情况,对新型自动气象站仪器日常维护管理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维护管理建议,以确保新型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
期刊
以SPOT5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将基于像素的分类精度与基于影像对象的分类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在处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充分利用了影像中的光谱信息、几何结构、空间信息及上下文信息,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方面更具有优势,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水色遥感数据在海洋生产力评估、海洋污染监测等领域中应用广泛,但是受云雨天气、太阳耀斑、纬度位置、轨道间隙的影响,单一的水色遥感数据日均覆盖率只能达到10%~15%甚至更少,导致水色遥感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水色遥感数据融合通过对不同水色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使融合数据比单一传感器数据具有更好的空间覆盖和时间覆盖。选择中国东海为研究区域,首先对不同水色传感器的叶绿素浓度数据进行比较,证明同一天
期刊
挪威相当大的水电容量可使它成为未来最适于开发风力发电的国家之一.在挪威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中,考虑了风力发电与水电相结合的前景.
期刊
本文结合甘孜州丹巴县气象局使用新型自动气象站实际,探讨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系统结构,分析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问题处理对策,给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建议,仅
以2008年作物寒害为例,基于AMSR-E亮温和地面气象温度数据构建了广东省气温反演模型,平均误差为2.5℃。寒害期间,全省最低气温均小于9℃,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在5~15℃之间,降温持续天数均在10d以上。综合最低气温、降温幅度和降温持续天数3个重要因子,构建了广东省寒害指数。结果显示,寒害程度从北部山区向南部沿海平原逐步递减:严重寒害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较严重寒害发生在中部地区,以平行于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