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渗透,课外延伸

来源 :名校·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它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责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生能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应是依托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教育应该潜移默化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课内重在通过文本的学习研读,体悟精神实质,领悟精髓;课外通过相关活动,实践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
  我们在教学苏教版“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时,感觉这一做法比较好,学生收益大。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体悟到 “月是故乡明”这一传统文化的真谛,理解“乡思”这一传统情结在国人心中的纠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去讴歌故乡,抒发离乡的愁苦与归家的欢乐,乡思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但这些并不是一个没有离家的懵懂少年能够理解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些有一个确切的体悟呢?
  在教学中我们就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感悟,并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举行相关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一、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
  针对这一单元,我们分篇设计了题目,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专题内涵。
  1、《想北平》。
  (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我心归去》。
  (1)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2)文章5、6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3)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后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他的作用是什么?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3、《乡土情结》。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6)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4、《前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为什么说这句是课文的核心观点?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②“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
  ③“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今生今世的证据》。
  (1)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日的东西深情如此?
  (2)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3)“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具体谈谈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4)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
  二、拓展阅读
  学生结合本单元文本的解读,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补充阅读材料: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余光中《乡愁》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白《静夜思》
  三、相关活动
  1、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诗词名句。
  2、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歌曲。
  3、以“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
  4、举行乡思主题诗词歌曲吟诵会。(诗词歌曲散文不限,鼓励自创)
  这些活动,学生热情非常高,吟诵会自编自导,有模有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这种课内渗透,课外延伸的教学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月是故乡明”主题内涵的理解,弘扬了传统文化,加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传统的乡土情结得到了弘扬,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渗透在平日的教学中,而不应该单独拿出来,为传统而传统,并且要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课内渗透,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传统的精髓,批判地继承,并注入时代气息,这样传统才具有新的活力,才能更持久。
其他文献
【摘 要】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识字要求为“多认少写”。为了让枯燥的识字难点简易化,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关键词】快乐 识字 兴趣 效率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
期刊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
期刊
近期以来,不少教育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国民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1、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文中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
期刊
进入初中后数学两极分化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成绩。  一、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
期刊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期刊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本人将结合在具体教学中所得的几点体会谈谈我对数学创新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首先是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
期刊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切实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及高效率的课堂呢?  “正确的角色定位”、“选准突破口”、“确定聚集点”、“广积博学,做个知识型的教师”,初看似乎与课堂效率关系不大。但处理好了这几个方面,必将大大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角色定位 突破口 聚焦点 知识型教师 效率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目的是
期刊
语文学习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那么究竟该怎样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 语文在各个学科中扮演着基础和决定性作用,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开发一个人的智力,必先培养一个人的阅读”。 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述。  一、课前预习的效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自觉的预习,教会学生如何预习乃是教学生如何学,课前的预习是
期刊
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达成的。阅读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日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但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原本存在着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状况下,随着新课改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