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学院电工电子专业从2007年开始确定为国家“行为导向”教学法试点专业,笔者仅从该专业现存的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改革中的体会。
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生源的综合素质越来越低,特别是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态度不明确,导致严重的厌学思想。
第三,教材近几年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仍然是在知识体系下进行内容上的部分调整,各科缺少横向联系,缺少能力体系框架下的知识结构。
第四,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现代技术工人是至关重要。
第五,评价体系单一。
二、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改革的思路
一是为就业创造条件。职业学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电工电子技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是以培养中技能应用人才为根本。教学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三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建立“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
三、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培养方案初探
1. 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知识模块。此模块占总校内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模块中包括文化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下一个实训模块所必须的知识理论进行铺垫,如数学、语文、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与仪器等。专业理论课程在本模块是重点,换句话说,电工、电子线路是该模块核心内容。在此模块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实验、电教、实训场地情况进行自我设计和开发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和实验、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和“跨学科”的知识应用性链接,使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应用性的理解。
(2)技能实训模块。此模块占总校内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二,主要由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训练两部分核心组成,内容包括《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室内外量配电线路安装与维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电机变压器》《电力拖动技能训练》《PLC应用技能》等。其他是辅助理论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学生要在完成各项“任务书”中体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运用,完成学习任务。
在每个模块里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确定“核心内容”。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每个“核心内容”是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市场需求进行细化,并要求进行强化训练。相关知识在不同的项目课题中重复使用,能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学要根据专业技能的淘汰与更新,经常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2. 教材内容改革
在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内容上,我们采用一系列项目、任务、课题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项目、任务、课题中体现一个主要技能点和若干个辅助技能点及多个相关理论知识点,以“任务书“的形式围绕主要技能点逐个解决辅助技能点及相关理论问题,尽可能不牵扯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储备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打乱教材的原有体系性,以应用为中心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一方面符合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散乱的跨章节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就会主动收取相关信息进行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3.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行为导向教学法理念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
(2)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
(3)学与教的形式改变。倡导学生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教学中要不断地启发和鼓励学生。无论采用哪种教学形式,都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在教学中,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5~7人学习小组,并以小组形式安排座位(仿企业班、组形式),以小组形式学习、讨论,并且以自学和互学为主。
教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设计“任务书”时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要化繁为剪,以例代理,将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同步进行,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次清晰简洁。问题的提出尽量以学习兴趣为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是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焕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好奇、惊讶,能提出问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主动讲授的时间大大缩短(但备课量和备课范围却大大增加)。尽量增加学生表现机会和师生互动学习。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通过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展示自己的风格)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工作能力,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重视过程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对性格较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安排更多的任务和机会。
四、评价体系的改变
职业学校的课程考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出上述问题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每一个项目、任务、课题完成的情况及时的评价。评价结果是由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部组成。在评价内容上除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包括收集信息的组织和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最终将所有课题得分累计按比例得出总评分。考试形式有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多次课题考试。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效果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与以往教学形式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和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得到跳跃性进步,出现可喜的学习情景,受到了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好评。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技师学院)
一、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生源的综合素质越来越低,特别是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态度不明确,导致严重的厌学思想。
第三,教材近几年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仍然是在知识体系下进行内容上的部分调整,各科缺少横向联系,缺少能力体系框架下的知识结构。
第四,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现代技术工人是至关重要。
第五,评价体系单一。
二、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改革的思路
一是为就业创造条件。职业学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电工电子技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是以培养中技能应用人才为根本。教学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三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建立“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
三、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培养方案初探
1. 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知识模块。此模块占总校内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模块中包括文化课和部分专业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下一个实训模块所必须的知识理论进行铺垫,如数学、语文、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与仪器等。专业理论课程在本模块是重点,换句话说,电工、电子线路是该模块核心内容。在此模块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实验、电教、实训场地情况进行自我设计和开发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和实验、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和“跨学科”的知识应用性链接,使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应用性的理解。
(2)技能实训模块。此模块占总校内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二,主要由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训练两部分核心组成,内容包括《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室内外量配电线路安装与维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电机变压器》《电力拖动技能训练》《PLC应用技能》等。其他是辅助理论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学生要在完成各项“任务书”中体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运用,完成学习任务。
在每个模块里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确定“核心内容”。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每个“核心内容”是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市场需求进行细化,并要求进行强化训练。相关知识在不同的项目课题中重复使用,能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学要根据专业技能的淘汰与更新,经常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2. 教材内容改革
在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内容上,我们采用一系列项目、任务、课题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项目、任务、课题中体现一个主要技能点和若干个辅助技能点及多个相关理论知识点,以“任务书“的形式围绕主要技能点逐个解决辅助技能点及相关理论问题,尽可能不牵扯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储备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打乱教材的原有体系性,以应用为中心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一方面符合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散乱的跨章节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就会主动收取相关信息进行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3.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行为导向教学法理念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
(2)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
(3)学与教的形式改变。倡导学生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教学中要不断地启发和鼓励学生。无论采用哪种教学形式,都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在教学中,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5~7人学习小组,并以小组形式安排座位(仿企业班、组形式),以小组形式学习、讨论,并且以自学和互学为主。
教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设计“任务书”时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要化繁为剪,以例代理,将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同步进行,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次清晰简洁。问题的提出尽量以学习兴趣为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是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学习动机的焕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好奇、惊讶,能提出问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主动讲授的时间大大缩短(但备课量和备课范围却大大增加)。尽量增加学生表现机会和师生互动学习。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通过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展示自己的风格)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工作能力,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重视过程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对性格较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安排更多的任务和机会。
四、评价体系的改变
职业学校的课程考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出上述问题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每一个项目、任务、课题完成的情况及时的评价。评价结果是由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部组成。在评价内容上除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包括收集信息的组织和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最终将所有课题得分累计按比例得出总评分。考试形式有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多次课题考试。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效果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与以往教学形式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和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得到跳跃性进步,出现可喜的学习情景,受到了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好评。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