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领域“政·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汽车维修技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究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政·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材建设的分析,揭示了该模式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显著优势。希望该模式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行业的适应能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舒城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40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均
期刊
目的 比较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用药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 年 1—12 月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 84 例,按照收治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 例。2 组均接受常规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左氧氟沙星片治疗,观察组则予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2 组均治疗 12 个月。比较 2 组治疗效果、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
期刊
汽车技术变革改变了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在新职业教育法和职教本科办学双重推进的背景下,高职汽车专业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构建公共平台三个方面,探讨混合所有制办学推进策略,使汽车专业建设在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符合其高层次的定位。
期刊
目的 观察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接收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研究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并在治疗期间进行药学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
期刊
在近现代史中,英国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广泛的影响,其形成发展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运动。从历史实践角度研究探讨英国政治制度,极有必要性。英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可以划分出多个历史实践阶段,有其渐进性、复杂性和探索性等发展特点,存在同一政治制度之下的国家兴衰与治理问题及对民主的利用控制等问题。从英国历史实践看,政治制度的发展问题是治国理政问题,也是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问题,而非单纯的理念理想之事。英国政治制度
期刊
新时期,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文化冲突,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发展及思想价值变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应全面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并以“以文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导方针、以文化自信为思政教育主旨、以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为基础教学依据开展相关思政教育活动,以实现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出其教育合力,从而切实有效提升当
期刊
将提高文化自信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是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与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当自然融入旨在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理解与误解,培养学生具备中国立场与全球视角相融合的文化表达力。该文运用定量(642份学生问卷调查)与定性(10位教师一对二访谈)的混合式研究
期刊
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与语言学融合的问题,通过跨文化视角下对文化自信与语言学的融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对语言学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深化了对文化自信与语言学融合的理解,进一步阐释了二者的融合在跨文化交际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意义。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外语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其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外语教师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与培育路径。外语教师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强对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拓宽学术视野和教学经验。通过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
期刊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长河中,茶文化绽放着不可忽视的奇特光华。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下,如何依承本源的胜韵,妥善运用并引领茶文化的未来走向,以确保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持久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经变得愈发紧迫,且无比重要。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聚焦茶文化澎湃的生命力以及中华特色鲜明的独特魅力,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期刊